「 醢 」這個字你認識嗎?它讀作“醢( hǎi)”,是醬的意思!古代的醬,是肉剁成肉泥發酵而成,現在的醬油就是由“醢”演變而來!
《說文解字》:“醬,醢也,從肉酉”,“醢”,即是醬油的前身,西周時,古人發現,隨著肉類置放時間的延長,發酵后的肉醬吃起來出乎意料的鮮美,因此開始有意識地制作這種鮮美的肉醬。
東漢時期,人們開始過濾出醬汁食用,并起了新的名字,叫“清醬”。北魏時又稱為“豆醬清”、“醬清”等直到南宋時期,“醬油”這個名字才出現。林洪著《山家清供》中記述:“韭葉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明清時稱為“豆油”、“套油”、“秋油”等。先秦以前醬的釀造以肉類為主,飛禽、走獸、水族各種動物,皆可發酵做成醬。醬在當時只有王公貴族吃得起,西漢時,顏師古《急就篇》注云:“醬,以豆合面而為之也”隨著農業生產進步及谷物的產量增加,開始使用豆類做為醬的原料,醬由貴族宴席進入尋常百姓家!
元朝之后,醬以豆、麥為主要原料,清末民初,醬原料演變為以大豆、小麥和面粉為主。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及上行下效的影響,醬油逐漸成為古人日常調味的必需品!醬油釀造的工藝也逐漸成熟,醬油的釀造工藝,歷史悠久,遵循“春曲、伏醬、秋油”!春天溫度適宜,空氣中存在適合接種的微生物與熟料天然結合形成“曲”夏季日照時間長,適合日曬夜露,自然發酵。自春天開始,經過180天的曬制,醬油的色、香、味、體逐步成熟穩定,則在秋天進行抽油收獲!
千年之間,醬油從原料、制法到味道不斷更新迭代,在保持傳統釀造工藝精髓的同時,提升口感,升級品質,為味蕾創造更多滋味享受,讓健康安心與美味相隨,一粒黃豆,究竟要經過哪些釀造步驟,才能成為鮮香醇厚、風味獨特的醬油呢,下期《古人怎么吃》
醬油哥就帶你了解研究,咱們下期不見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