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響水大米
響水大米介紹
名聞中外的響水大米出產于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渤海鎮位于國家級名勝旅游區——鏡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渤海風情園的旅游金三角地區,是的“魚米之鄉”,歷史上素有“塞北江南”的美譽。解放后,響水大米又成為人民大會堂的國宴用米,曾于1992~1997年連續三次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1999年榮獲中國食品節“最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成為中國食品協會的推薦產品,并榮獲中國綠色食品協會論證,繼榮獲1999國際農業博覽會“產品”榮譽,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
響水大米的傳說
響水米還有個美麗傳說。相傳古時候,李氏兄弟逃難到渤海國,路上一位道長送給他們一木棒。兄弟倆各有一個漂亮女兒,一個叫金水,一個叫銀水,一天,姐妹倆人拿著那木棒制成的棒槌來江畔洗衣,不知不覺金水腳下的青石板滑到江心,變成一個美貌少年。原來那石板是被囚禁的龍王三太子,那棒槌是除魔寶杖。于是,金水和三太子結成了恩愛夫妻,年年回省親。一次洪水后大石板留下了黑油油的沙土,人們便在上面種起了水稻。水稻越長越好,而金水姑娘卻再也沒有回來,人們想念親人,于是這個村叫想水村,后來演繹為響水村了
響水大米的歷史
響水大米,產于鏡泊湖西北三十公里處,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附近的響水鄉。它是黑龍江省的特產,馳名中外。
相傳,在明、清時代,響水大米被譽為“皇糧”、“御米”,它和鏡泊湖的湖鯽、山里的紫貂,同是向朝廷進貢的侍品。
關于響水,民間有一個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上京龍泉府附近有一位善彈古琴的老琴師,他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叫水兒,渤海國郡王見水兒容貌出眾,便把她搶進宮。老琴師想水兒,天天坐在牡丹江畔的玄武巖上彈琴,后來,老琴師死了,可是,想水兒的琴聲仍在田野間回蕩著,人們便把這地方叫“想水兒”。因為這一帶產的大米分外好吃,人們就把這兒的大米,叫“想水兒”大米,便是如今的響水大米。
實際,是因牡丹江水從鏡泊湖瀉出,流過一段約十幾公里長的玄武巖臺地后,突然跌落下流,由于水的落差大,在一二里之外都能聽到嘩嘩的響聲,響水鄉便因此得名。
響水大米如此好吃,是因為響水鄉所處的地理條件特殊。這一帶在第四紀更新世晚期,由于地殼運動,火山爆發出的巖漿凝結成的熔巖臺地,其面積達二百多平方公里。經過年久的風華浸蝕作用,千洞萬孔的玄武巖上,積聚了一層一尺來厚的腐殖土,土質松軟、肥沃,加之牡丹江橫貫其中,水源極為充足,最適宜種水稻。在這塊熔巖臺地上種水稻,巖石的吸熱和散熱快,早晚溫差大,借助石板的熱輻射,水的溫度高;多孔的玄武巖,滲水、透氣作用良好,但卻不漏水、排水迅速,便于通風和曬田,這些條件都能促進水稻的揚花、灌漿和早熟。響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溫度、水份、空氣這三要素都優于其它稻田。這獨特的石板地,便是響水稻早熟、飽滿、優質、高產的奧秘。
現在,響水鄉對久負盛名的響水稻更進一步加強科學管理,種子提純、復壯,使水稻的產量越來越高,質量越來越好。
響水大米的特點
響水大米,顆粒豐滿,質地堅硬,色澤青白、透明純凈,燜出的飯,湯似鮮乳,米如油注,飯質柔軟,香味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