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發現,我國居民日均鹽攝入量為12.5克,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健康成年人每日食鹽不超過5克。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炒菜時習慣利用味精、番茄醬、蠔油、醬油、甜面醬等調味品來增加菜肴的美味。但是,這些調味品都是含鹽大戶,讓人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攝入過多的鹽。
比如醬油,作為常見的調味品,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糖分、維生素等,但是100克醬油相當于15克的食鹽。如果烹調時添加了食鹽,再加了醬油,兩種混合,一天的鈉攝入量就很容易超量。
研究表明,減少食物中15%—30%的鹽含量,往往不被察覺。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陳冬建議,減鹽,首先從家庭做起,使用定量鹽勺控制“可見鹽”。
此外,減少“不可見鹽”的攝入。少吃咸菜和醬制食物,建議每餐都有新鮮蔬果;少吃高鹽的包裝食品,如熟食肉類或午餐肉、香腸和罐頭食品,建議選擇新鮮的肉類、海鮮和蛋類。同時,還要警惕零食中隱藏的鹽,少食甜點、冰淇淋、話梅、果脯、薯條肉干等零食,它們雖然以甜味為主,但里面也同時含有較多的不可見鹽。
另外,應關注調味品,選擇低鹽產品,如低鈉鹽、低鹽醬油等,減少味精、雞精、豆瓣醬、沙拉醬和調料包等產品的用量。
英敏特的一項研究表明,盡管風味對于調味產品來說仍然非常重要,但如今的消費者認為健康同樣是必不可少的考慮因素,94%的城市消費者在過去6個月中曾試圖減少鹽的攝入量。
根據對過去6個月內做過飯的消費者調研顯示,55%的人會在烹飪時少放點鹽,大約37%的人表示會少放味精以及醬油。英敏特的一位分析師表示,受到日益增加的健康顧慮的影響,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自己的飲食并想要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成分,例如鹽和味精。
盡管大多數消費者并不知道膳食指南建議的每日鹽攝入量,但他們基本都知道高鹽飲食對身體的危害,并試圖減少每日攝入量。相關品牌可以在營銷時宣傳這一點,因為如今消費者對產品信息更為敏感。來源: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