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業優勢與發展機遇
近年來,在政策加持、餐飲結構變革、居民消費習慣變化、產業鏈企業入局、資本助力等有利因素的推動下,預制菜行業得以快速發展。
1、餐飲連鎖化及外賣發展推動預制菜行業走向成熟
中國餐飲市場規模龐大,行業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餐飲業降本增效需求強烈。預制菜在標準化、集約化的生產加工模式下,能夠提升出餐效率,減少后廚面積和所需工作人員,大幅降低餐廳運營成本!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數據顯示,餐飲企業使用預制菜后,整體成本占比可下降8。
當前,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通過布局中央廚房或與預制菜生產企業合作的方式引入預制菜。其中,頭部連鎖餐飲企業預制菜使用率較高。數據顯示,真功夫、吉野家、西貝等連鎖餐飲企業預制菜占比達80以上。伴隨我國餐飲行業連鎖化率不斷提升,追求標準化、規;、工業化的B端連鎖餐企將不斷擴大對預制菜產品的應用,從而推動整個預制菜行業供應鏈走向成熟。
除傳統餐企需求外,外賣平臺的快速發展也進一步推動餐品預制化。外賣的爆發式增長對餐飲商家的出餐速度和出餐數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許多商家,尤其是中小餐飲商家傾向以料理包加熱的方式來代替現做現賣。有第三方機構估計2022年全國70的外賣商家使用料理包。
2、居民消費需求激增,加速預制菜發展
疫情背景下,內食場景大大增加,間接拉動了餐飲外賣及居家做飯的需求,居民對預制菜的需求也同步激增。與此同時,城鎮化的發展和“一人戶”家庭規模的擴大,“懶人效應”和“宅家文化”逐漸盛行,也使“一人食”“烹飪小白”群體增多,對日常膳食更簡單更便捷的需求,推動預制菜消費迎來新浪潮。
一項調研顯示,方便省時(77.89)是消費者購買預制菜的首要原因,其次是菜品可選種類多(50.83)。
3、技術應用創新,助力預制菜品質升級
消費者對預制菜品質的高要求,催生了預制菜行業對新技術的巨大需求,隨著預制菜品研發水平和冷凍物流技術的不斷進步,預制菜的口感、色澤、質量、營養價值等實現升級,已經接近餐廳水平,且品類越來越豐富。
在預制菜品生產加工過程中,除了運用傳統的預制菜加工技術,還逐漸使用先進的食品生產加工技術,如真空慢煮、冷卻排酸、凍干技術等,可提升產品的色澤、口味、香氣,程度保留產品的營養價值,保證食品的安全、營養與衛生。
如對禽肉畜肉類采用真空慢煮烹飪、冷卻排酸工藝等技術,可限度保留嫩滑口感和營養,有利于人體的吸收和消化;對自熱火鍋使用鎖鮮工藝FD宇航凍干技術,并在-68攝氏度下低溫干燥食材,遇水可以還原95以上的口感,營養成分也能完整地保留;包子等面食采用益生菌技術與傳統發酵結合,使面粉發酵更充分,可提升營養價值,促進營養吸收。
冷鏈需求貫穿預制菜的運輸流程,可大幅度減少預制菜運輸損耗,是預制菜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迅速,冷鏈物流技術和設備逐步完善,冷鏈運輸與冷鮮存儲能力的進一步增長,保證了餐飲食材在運輸、倉儲環節的品質和新鮮程度,滿足了消費者對口感和體驗的高品質要求,穩固了預制菜供應配送方面的基礎,也助力預制菜市場規模實現迅速擴張。
4、投融資市場活躍,加速預制菜行業布局
隨著預制菜走紅,在市場和資本的雙輪驅動下,大量資本爭相涌入預制菜賽道,投融資活躍,推動行業不斷升溫。2020年以來,預制菜賽道融資的項目數量較之前有明顯增長。CVSource(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專業的金融數據產品)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2年,預制菜市場共發生119起投融資事件,共涉及59個項目,已披露投融資金額合計93.9億元。其中不乏厚生、紅杉、高瓴、IDG資本等頭部機構,且覆蓋上下游各類預制菜企業。
5、消費渠道不斷豐富,助推預制菜引爆市場
近年來,我國消費渠道不斷豐富,除傳統餐飲店、農貿市場外,現代商超、生鮮電商、社區拼團、短視頻直播平臺等新興零售渠道也逐漸興起。各類新興零售渠道持續高速發展,助推預制菜觸達消費者的日常飲食。
目前B端仍是預制菜的主要渠道,2021年預制菜在餐廳采購端的滲透率大概是12左右,據此,中信證券預計2031年中國預制菜在餐廳采購端的滲透率有望達到20,且滲透率的提升將驅動B端預制菜未來十年維持10以上的復合增速。
就C端預制菜而言,目前中國生鮮產品的規模已經達到4萬億,預計未來會超過5萬億,但C端預制菜目前僅400億左右的規模,占生鮮零售比例不足1,市場規模基數較小,這也預示C端預制菜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中信證券預測,未來十年C端預制菜市場可能會達到20以上的增速,做到2000億的規模。
(二)行業問題與風險
預制菜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市場標準和法律法規不健全、食品安全和質量問題長期存在、行業集中度不高、產業鏈融合不足、消費者認可程度偏低等問題與挑戰。
1、國家層面統一市場標準缺位,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預制菜行業生產只有企業標準或者團體標準,缺少統一的產品生產、食品安全和質量管理等標準規范,相關企業生產條件參差不齊、生產工藝良莠不齊、產品質量存在較大差異,且難以實現原材料追溯和標準化生產配送。因此,行業監管難度大,侵害消費者權益事件時有發生,進而制約了整個預制菜行業的健康發展。
2、產品質量問題依然存在,食品安全備受關注
目前國內的預制菜生產商以中小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居多,并且多數停留在作坊式的生產加工模式,產品結構相對單一,標準化程度較低,普遍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和產品質量風險。
多項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有大約一半的預制菜消費者,消費滿意度并不高。消費者最關心的是食品安全,其次是菜品種類、口味、性價比、營養搭配等因素。
如江蘇省消保委2022年2月發布的《預制菜消費調查報告》顯示,近三成(29.03)消費者關心預制菜食品安全問題,包括食材新鮮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干凈衛生等,占比遠超預制菜價格(19.48)、購買后的制作成本與難度(19.19)以及菜品品種是否齊全(16.37)等其他因素。
3、行業領軍企業尚未形成,難以覆蓋全國市場
作為近年來飛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國內預制菜行業的發展呈現出市場規模大、行業集中度低、競爭激烈的“大行業、小公司”的分散格局,市場仍舊處在藍海競爭,尚未出現全國性的領軍企業。在此背景下,不少預制菜企業標準化程度較低,生產、加工、配送等環節都存在一定隱患,食品安全和品質無法保證,且存在較高的同質化競爭、搞價格戰等風險。
此外,由于預制菜產品依賴冷鏈運輸,物流成本和產品新鮮度要求等因素限制了企業產品配送半徑,僅能覆蓋一定的區間,市場地域性特點十分明顯,而且較大型企業多數集中在廣東、福建、山東、北京、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區,菜系也多以湘菜、粵菜、魯菜、川菜等品種居多,產品較為單一,難以覆蓋全國市場,也難以滿足我國各地域居民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從而限制了預制菜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4、消費群體的認可度和接受度不高,消費習慣有待培育
相較于預制菜在B端的逐漸成熟,C端市場尚需進行預制菜市場培育!2022中國預制菜行業藍皮書》數據顯示,當前我國預制菜市場B端和C端的市場規模比例為8:2,C端市場消費習慣培育有望不斷擴容,預制菜行業市場容量廣闊。隨著預制菜打開C端大門,如何滿足消費者需求,贏得消費者口碑和信賴至關重要。
目前,除了食品安全和質量問題,影響消費者對預制菜觀感和評價的負面因素還包括:預制菜的口味復原程度低、菜品種類單一、標識信息不詳、性價比不高等。
消費者普遍認為,部分預制菜口味滿意度較低且不及預期。有調查顯示,當被問及菜品口味是否達到預期時,62.32的消費者表示“預制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費者甚至覺得“預制菜口味較差、不好吃”。
部分預制菜標識信息不詳也是飽受消費者詬病的問題。調查顯示,絕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預制菜時都遇到了標示信息不明確的問題,包括未標注菜品名稱及主要食材、未標注菜品分量、未標注生產日期或保質期等。
此外,目前市場上的預制菜種類形式單一,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消費者選擇需求。《預制菜消費調查報告》稱,36.58的消費者希望可以豐富套餐種類,有27.65的消費者希望預制菜可以推出更多適宜不同家庭人數的菜品分量,19.13的消費者則希望預制菜可以不用套餐形式,多推出一些招牌菜單品。
此外,還有調查顯示,沒有購買預制菜的消費者的主要顧慮,排在第一位的是認為“預制菜價格較貴,性價比較低”,該類原因占比23.39?梢姡M者對于預制菜的價格仍較為敏感,接受度不高。
來源:預制菜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