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個被稱為魔都的地方,在這里東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外灘的西洋建筑與陸家嘴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新天地既保留了昔日的石庫門、老洋房,又展示著的流行元素;南京路、淮海路、靜安寺、人民廣場、中山公園、五角場、徐家匯、豫園商城是上海的購物中心;躲藏在小劇院中的滑稽戲、獨角戲、滬劇還有如今的海派清口讓人笑翻天;老飯店內的地道本幫菜,紅房子的正宗法國大菜,城隍廟的小吃更是遠近聞名,老街弄堂還能尋到古色古香的茶館,衡山路的洋房中也有各種給人驚喜的酒吧。
上海歷史悠久,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上海,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開始建城。“申城”是上海地區早的城市。
1843年因鴉片戰爭上海被迫正式開埠后,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建造了大量的房屋建筑和設施,外灘的萬國建筑群和原來是跑馬地的人民公園便是其中的代表。1921年7月,共產黨在上海法租界秘密成立,并在今天的中共“一大”會址召開了共產黨次代表大會。1937年慘烈的淞滬會戰爆發。1949年5月27日上海被解放。
進入九十年代后,上海重新成為重要的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1993年,浦東開發開放,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相繼建成,集金融中心與旅游觀光與一體。2010年世博會的舉行更讓上海成為受矚目的城市。
上海真正發展是在鴉片戰爭以后,國門洞開,上海憑借自身的地理優勢,成為通商口岸,從此十里洋場漸漸繁榮,因此上海文化很大程度上與傳統文化是不同的,他是東西交融,西洋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世人常稱之為海派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體現在了上海文化的各方各面。
上海的建筑特點就是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藝術交融。外灘是上海的建筑群,東面的陸家嘴現代化建筑高樓林立,西面的外灘則是各種羅馬式、馬洛克式等風格不同的建筑和諧的林立在一起。隱藏在鋼筋水泥中的新天地、田子坊則是石庫門建筑群改建而成的小資圣地。張愛玲故居、魯迅故居、小紅樓、武康庭等老洋房每一幢都承載著一個當年上海灘的傳奇故事,現在小紅樓已經成為餐廳與酒吧,武康庭則是休閑生活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