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冷鏈供應鏈系統的地區倉來說,每天只要有品牌合作方的訂單一來,就要去冷藏倉挑選牛油果、鮮奶,進入-18℃的冷凍倉挑選水果、牛排等農產品。比較完善的冷鏈供應鏈的IT系統會根據消費者訂單的商品品類及數量自動生成合適的包裝方案,員工只需按照方案內容選擇指定大小的冷鏈箱,放好指定溫度與數量的干冰打包好準備復核出庫。成千上萬件冷鏈包裹都經歷過這樣一個流程,被配送到消費者家里。
作為物流行業的硬核區,冷鏈物流越來越被看好,巨頭們在冷鏈物流賽道上的動作也越加頻繁。比如順豐和美國物流巨頭夏暉宣布成立冷鏈物流合資公司;京東物流與貨運航空開始了一項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合作;各企業爭先打造自己的冷鏈版圖。
這并不讓人意外。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以及政策頻繁出臺,冷鏈物流已然成為億萬藍海。
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預測2019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2020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并預測在2023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增長至突破9000億元,達到了9150億元,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2.26%。
冷鏈服務缺口市場爆發成必然
帝王蟹生長在在俄羅斯深海水域,在捕撈的季節,它們通過直達上海的船舶產地直采,到港之后放入暫養倉,通關查驗之后,數只“鮮活”的帝王蟹便可以快速配送到上海、南京等城市消費者的餐桌上。跨境生鮮一直在迅猛增長。有資料顯示,挪威三文魚、美國象拔蚌、阿拉斯加帝王蟹、波士頓龍蝦、珍寶蟹,澳大利亞黃龍蝦、南美白青蝦、阿根廷紅蝦、厄瓜多爾對蝦、南非孔雀鮑、法國生蠔,新西蘭牛肉、美國牛油果、東南亞的水果等,這些生鮮產品的進出口量,每年正以30%的速度增長。
正是冷鏈物流的發展,才得以讓北歐的三文魚、泰國的椰青等生鮮商品打破地域空間的限制,讓吃貨們在家吃遍甚至美食。
但的冷鏈設施還是落后了發達國家許多
據相關統計,目前我國冷藏保溫車輛約有7萬輛,而美國擁有20多萬輛。因此,經常在網上購買生鮮食品的人們或許都有這樣的經歷,在網上買的水果送到家,發現水果幾乎爛掉了;在網上購買的水產品,到家后卻發現不怎么新鮮了。
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崔忠付曾指出,我國果蔬冷鏈流通率僅為10%,而果蔬損耗率則高達30%,如果將果蔬損耗率從當前的30%降到5%,那么每年可節約1000多億元。“冷鏈可以保證消費者食品,應該認識到物流冷鏈發展的價值。”
降本增效供應鏈生態是發展方向
冷鏈市場變“熱”的背后,很大部分源于萬億生鮮市場的爭奪。目前,國內生鮮電商盈利難,行業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生鮮電商滲透率將達到22%左右,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49%。但是盈利企業不足1%。部分原因就出現在冷鏈運輸上,可以說生鮮產品在從田間到餐桌的復雜鏈路中,步步皆陷阱。據統計,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成本占比達20%-40%,對生鮮電商構成了極大的挑戰。盡管各電商平臺不斷探索新模式,但在生鮮電商冷鏈物流仍中有兩個問題尤為突出,即效率和成本。
對此,有供應鏈專家指出,生鮮企業想提升冷鏈物流效率必須打造自己的供應鏈生態,打通從直采到銷售每一個環節。冷鏈物流的發展必然推動生鮮供應鏈甚至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
可以預見的是,市場缺少農產品供應鏈系統,而未來的生鮮市場也將依托農產品供應鏈發展。這樣才能促進多方價值共創,激發網絡效應,降本增效,具有供應鏈一體化服務能力的冷鏈供應鏈企業將快速崛起。
關于我們
農產品傳統流通模式亟待變革,新型供應鏈在市場與政策雙層引導下,以不同形式創新發展。從產地到餐桌,資源如何對接和深度融合,如何解決農產品產銷不暢,如何減少渠道環節降低損耗,提高采購效率,行業變革系索未來,跨界融合迸發動力。2020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食材供應鏈大會,以“農商鏈接。跨界變革”為主題,圍繞果蔬冷鏈、食材加工、食堂采購、中央廚房、生鮮云倉、互聯網+等議題開展對話交流。特邀SYSCO西斯科、USFOODS及國內極具影響力的農產品食材配送公司,生鮮超市、高校及單位食堂管理者、餐飲酒店管理公司、電商平臺等業界“大咖”聚首廣州,共同探討行業發展新模式。
本次大會活動內容分為論壇、展會、同期活動三大板塊,20,000+平米會場,1,000+參展企業,向30,000+觀眾展示特色產品,60+嘉賓大咖齊聚一堂,分享見解和學習 佳實踐,增加展會所能觸及的寬度。同期“2020廣州世界農業博覽會暨廣州優質農產品食材展”盛大開啟,零距離展示特色產品與服務。我們誠摯的邀請您及貴單位參會參展共同交流促進,展望行業發展新機遇!來源:農產品食材供應鏈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