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芥末為何會“沖鼻”?
關鍵成分:芥末的辣味主要來自異硫氰酸酯類化合物(如異硫氰酸烯丙酯),這類物質具有強揮發性和刺激性。
作用機制:
刺激鼻腔黏膜的TRPA1受體,引發灼熱感和流淚反應。
加速鼻腔血液循環,導致血管擴張和分泌物增加,表現為流涕或鼻塞。
緩解方法:搭配醬油或糖可緩沖辣味;聞白酒或深呼吸能短暫緩解不適。
2.醬油的“三代”技術演變
第一代(單味調味品):
傳統釀造醬油(如豆醬清、豉油),以大豆、小麥為原料,天然發酵數月至數年,風味醇厚但效率低。
第二代(高效調味品):
20世紀70年代興起,采用酵母抽提物、味精(谷氨酸鈉)等提鮮技術,縮短生產周期但風味單一。
第三代(復合調味品):
90年代后發展,融合多種香料、發酵工藝(如木桶恒溫發酵),兼具鮮味與層次感,代表產品如生抽、老抽。
3.冷知識延伸
黃芥末vs綠芥末:黃芥末由芥菜籽研磨,辣味溫和;綠芥末多由辣根或山葵制成,刺激性更強。
醬油的“黑色黃金”史:宋代《山家清供》首次記載“醬油”一詞,明清時期通過海上貿易傳至日韓。
4.使用與保存建議
芥末:開封后冷藏保存,避免揮發成分流失;孕婦及消化道疾病患者慎食。
醬油:發酵類醬油需冷藏(如魚露),高鹽或酸性醬油可常溫存放;避免陽光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