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2年進入太太樂的,是太太樂雞精生產車間的負責人。我的工作就是對配料進行把控,為一天的生產做準備。咱們這車間是整個生產工序前端的部門,每天要經手17500只雞,就算我每天吃1只雞,吃到80歲也吃不完。”太太樂員工生產部經理馬翠英笑道。
現如今,每天太太樂需要使用的鮮雞數量總計可達35000只,在驗收合格前要歷經兩道檢驗和27項項目檢測。原料雞在完成兩次“全身沐浴”后,需經高溫蒸煮、絞肉、配料準備等工序,還要通過成品檢測和包裝。整個生產過程全程處于監測系統下,24小時攝像。從研發中心到倉儲物流,13個環節缺一不可。唯有從源頭開始,嚴格把控產品品質,才能成就千千萬萬家庭餐桌上的美味與安心。
在暢談職業生涯的過程中,除了滿滿的自豪感,馬翠英也有些自己的委屈。“目前有很多人質疑,太太樂的雞精里到底有沒有雞,包括鄰居跟朋友。”確實,長久以來,調味品行業與企業總是難免被部分消費者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加上有的新聞媒體、網絡對于食品添加劑、香精香料的負面引導,使消費者對調味品不能正確地認識,更無法體會調味品給菜肴所帶來的美味。
此前,在央視新聞頻道《新聞30分》節目中,記者隨機采訪了部分北京市民,調查中,很多消費者都對味精等調味品持相對懷疑態度。那么,味精真的是化學品嗎?雞精和味精有什么區別呢?就這一常見疑問,食品科學技術協會副理事長胡小松教授表示:“通俗講生產味精的原料就是小麥淀粉經微生物發酵過程,然后經過一系列的提取、修飾過程,產生的一種氨基酸,形成谷氨酸鈉,就成了鮮味。”而雞精中,也確實含有總含量不低于1%、不低于4%的雞肉提取物。
針對網上流傳的食用味精和雞精等調味品會脫發,還可能引發過敏性鼻炎、皮膚病甚至高血壓的相關流言,胡教授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們吃的食物當中,幾乎都有谷氨酸鈉,都有谷氨酸,都有呈味的氨基酸。如果確確實實存在這樣過敏人群的話,那他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吃不了。不管雞精和味精,造成過敏的可能性或風險,我認為不會太大。”事實上,我國進行的大鼠毒理實驗的實驗結論也同樣表明,食用味精雞精是安全的。
作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太太樂在努力優化產品、把控品質的同時,還致力于引導消費者的正確認知,還原鮮味的科學真相。來源:雀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