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醬的生產工藝大揭秘
編輯:亞南 發布時間:2013/5/7
豆瓣醬是由各種微生物相互作用,產生復雜生化反應,而釀造出來的一種發酵紅褐色調味料,它是大豆和面粉為主要生產原料,同時,又根據消費者的習慣不同,在生產豆瓣醬中配制了香油、豆油、味精、辣椒等原料,而增加了豆瓣醬的品種。
將黃豆放入缸內,加入清水沒過黃豆15公分以上,攪拌清洗除雜,并將洗干凈的黃豆放入另一個干凈的缸中,加清水浸泡,清水:黃豆=3:1(重量比);一般冬季浸泡14小時,春秋季浸泡11小時,夏季浸泡10小時,可以根據浸泡質量適當延長或縮短浸泡時間。
浸泡至黃豆內無夾心,中心吸飽水分,豆粒膨脹無皺紋,有彈性,兩指捻擠,皮肉容易分開,重量增至原來的2.0倍左右,浸泡后黃豆水分應達到55-60%.
采用常壓蒸煮,每鍋蒸黃豆600公斤。打開進汽閥、排汽閥釋放冷凝水,到蒸鍋底部冷凝水排盡,開始有蒸汽排出,排氣閥(遠端)排出的二次蒸汽,呈噴射狀時為全汽,全汽后關小排汽閥并開始計時,蒸60分鐘,燜15-20分鐘。可以根據熟豆的情況,適當延長或縮短燜豆的時間。
蒸熟的黃豆,以豆粒全部均勻熟透,色呈淡褐色,有熟豆特有的香氣,顆粒保持完整,擠壓可成泥為準。
蒸出的黃豆攤開后,均勻的撒上面粉,面粉用量為:大豆:面粉=6:4(重量比),即每鍋熟豆撒面粉400公斤,翻拌兩遍后,自然冷卻。當豆面混料6-9月冷卻到38-40℃,其他月份冷卻到36-38℃時,將種曲均勻的撒在豆、面混料的表面,翻拌使其充分混合。種曲用量為混合料的0.3%,種曲使用前,先用5倍量的面粉搓碎混合,以利于接種均勻。
接種好的曲料通過上料車送入曲池,入池要快,時間不超過30分鐘,要求厚薄均勻,疏松一致。料層厚度控制在30公分以內,入池水分為43-48%.入池溫度要求31~33℃,曲料入池溫度適宜,則不需開風平溫,如高于要求溫度,則用循環風及時通風調至33℃。靜止培養期6小時左右。靜止期每隔1小時,通循環風2~3分鐘,為曲料充氧。靜止期品溫為30~33℃為宜。
曲料入池后6~10小時,該階段品溫33~35℃為宜,使用循環風降溫,該階段后期調節使用連續風,避免使用混合風或冷風。由于入池時料不均勻出現的局部高溫點,采用分料處理。
當培養至10~12小時以后,菌絲的大量繁殖,溫度上升迅猛,以連續通循環風為主,輔以混合風,此階段品溫以33~35℃為宜,不超過38℃。翻曲:連續通風培養3~4小時,曲料開始結塊,通風阻力增大,降溫困難,應進行翻曲。翻曲要徹底,曲料團塊要充分搗碎,并用鐵篩過篩。翻曲前用混合風使品溫降低1~2℃,防止由于翻曲時品溫上升而“燒曲”.翻曲后要平池,盡量使曲料厚薄一致,通風均勻。成曲用手捏曲料疏松,有彈性,內部菌絲旺盛,呈黃綠色,有正常曲香,不帶酸、臭、氨及其他異味;水分6-9月份20-25%,其他月份23-28%;蛋白酶活力≥0.55g/100g(甲醛法)培養成熟的曲料送入周轉池,下料要迅速,不超過40分鐘,防止曲料堆積時間過長而升溫,影響成曲質量,下料的同時拌入鹽水,對于其他成熟曲料要通風控制好溫度。兩池曲并入一個發酵池。進入周轉池內的曲料要迅速吊入發酵池內,均勻加入已化好并且澄清24小時的鹽水。鹽水濃度為18°Bé(20℃),鹽水用量為混合料的130%(重量)發酵成熟后豆醬呈金黃色,鮮艷有光澤,有濃郁的醬香和酯香,無不良氣味,甜咸適口,味鮮醇厚,無酸、苦、焦糊及其他異味,粘稠適度,無雜質。加熱到夾層鍋中間的醬(溫度最低部分)的溫度到75℃,加入所需的已溶解好的防腐劑和添加劑溶液;停止加熱成品豆瓣醬:水分≤60%;總酸(以乳酸計)≤2.0%;氨基酸態氮(以氮計)≥0.65%;食鹽含量10.5-12.5%.
豆瓣醬是調味品中比較常用的調料,他的的原料是蠶豆、食鹽、辣椒等原料釀制而成的醬。產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湖南、安徽。味鮮稍辣,主要原料是蠶豆。蠶豆又名胡豆、佛豆、羅漢豆、倭豆等,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屬豆科植物。是豆類蔬菜中重要的食用豆之一,它既可以炒菜、涼拌,又可以制成各種小食品,是一種大眾食物。蠶豆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在日常食用的豆類中僅次于大豆,蠶豆中含有大量鈣、鉀、鎂、維生素C等,并且氨基酸種類較為齊全,特別是賴氨酸含量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