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已過,預示著春節已到尾聲。人們陸續回到自己的崗位繼續為新的一年打拼、奮斗。根據時間推算,按照規定2016年國儲托市還有不到半個月時間即將全面結束,從最新一期的各主產區原糧收購進度來看,隨著原糧減少,收購總量也在下降。
總的來說,國儲持續托市收購有利的保證了農戶收益,保障了國家糧食的安全。那么,在這托市的背后也將預示著再經過社會不斷的消耗,稻價將迎來新一輪上漲行情,其中節后江蘇產區已開始領漲,那么此輪漲價是否會持續?分析師尹秀穎認為,稻價漲是必然,但幅度恐怕有限,畢竟以下三點因素將牽制稻價過快上漲。
托市結束,陳糧接棒
隨著市場購銷逐漸恢復,前期庫存少或是無庫存的米企表示,原糧上量十分困難,往年節后集中售糧的現象不復存在。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在于2016年天氣主要以陰雨天氣居多,農戶售糧習慣發生變化,多將在水稻收購后直接售賣。
其次,今年秋糧收購以來,部分品種特別是中晚秈稻減產,再加上國儲托市力度較大,為稻價起到了一定支撐作用。雖然新糧可收購的量不多,但各主產區已有一批省級、市級、縣級儲備庫陳糧將輪換出庫,因此從側面可以相對有效的抑制新糧上漲。
另外,2017年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公布,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工作重點。那么從我國水稻庫存來看,預計約9500萬噸水稻庫存壓力等待釋放,后期國儲是否會繼續增加超期糧拍賣、是否會改變順價銷售原則,都將成為米企長期關注的重點。
稻漲米未漲,米企不接受
春節過后,大部分米企對于米價上漲的心理十分強烈。根據中國糧油信息網采集數據顯示,截至到2月中旬國內大米出廠報價基本與春節前持平,僅江蘇晚粳米及湖北優質秈米小幅上調報價0.02元/斤左右。米企向筆者反映,即使米價上調,實際上所面臨的成本壓力還是大。
一方面,實際大米的加工利潤也未有得到實際的緩解,部分企業只是少虧損點。另一方面,春節過后能夠促進大米走貨的利好因素缺失,米價的上調會直接影響經銷商的備貨心理,漲價后議價心理特別明顯,因此米企未來在采購計劃上也愈加謹慎,隨用隨采或是消耗庫存將是占主導。
進口米即將到港,競爭激烈
2016年全年我國進口大米總量為353.4萬噸,加之國家大力打擊走私米以及進口成本增加等利好因素,為國內米市帶來支撐。但總的來說,進口米與國產米之間仍存較大的價差。據筆者了解,2017年進口米配額已于2017年1月12日下發,并且部分貿易商已于新年前簽訂了采購合同,其中越南冬春季大米將在2月底3月初收獲大量上市。
與去年不同的是,2017年產冬春季大米未受到自然災害干旱的威脅,產量及質量相對可觀,且冬春季大米是越南大米中的一季,深受國內貿易商青睞。從國內節后市場銷售情況來看,部分品種仍處于斷貨的階段,因此進口米將壓制國內米價的上行,稻價想再繼續上漲有點難。
綜上所述:2017年水稻總產量低于去年,但有龐大的國儲庫存待消耗以及低迷的米市決定了稻價上漲的空間將十分有限,另外,隨著原糧供給量不斷減少以及氣溫的回升,稻價呈兩極分化“優質優價、劣質低價”特征較為突出。建議米企可適當的擇優收購,后期還需隨時關注政策的變化來制定采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