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參考:行業農業觀察
編輯:逍遙子
預制菜,即提前加工好的菜品,是一種方便快捷的食品選擇,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預制菜起源于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起,日本戰后都市人口增加、生活節奏加快、家用冰箱和微波爐普及、冷鏈運輸發展等原因,預制菜在日本迅速發展,加上日本的便利店文化,購買預制食品成了很多日本國民的生活習慣。
而在中國,盡管與日本產業、人口趨勢趨同,文化也存在一定相通性,預制菜行業的發展卻大有不同。
然而,在過去十幾年預制菜行業在B端市場已經占據了不小的規模,但直到近幾年才進入大眾視野,并且毀譽參半。
講真!在日本,預制菜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市場,其發展背景和特點、模式值得我們關注和借鑒。

中國預制菜:像90年代的日本
中國和日本的預制菜發展軌跡,呈現出相似的邏輯。
首先,中國和日本都屬于以米面為主食的國家,海鮮、蔬菜、肉類等都是配菜,因此,兩個國家很具備借鑒意義。
另一項值得留意的背景資料是,1980年至1990年期間,中國和日本的增長趨勢很相似。
例如日本在1974年,石油危機中首次出現負增長,在這時起,就停止了高速增長期。
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在2007年達到高點后,就開始下滑,直到疫情前,增速變為5.95%。

中國和日本都屬于城鎮化中后期。
1960年,日本青年大批量去都市企業打工,直到70年代才逐步放緩,日本的城鎮化率在1990年達到77.4%。
1996年時,中國進入快速發展期,當時的城鎮化率達到30%。截至2022年底,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是65.22%,相對于2010年上升了15.27。

中國和日本的老齡化率也很接近。
200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從6.81%增長到2021年的12.41%;日本的老齡化人口呈現出類似的增長步伐,已經從1970年的6.88%增長到1991年的12.31%。

兩個國家家庭規模都走向小型化趨勢。
像是日本平均每戶規模從1970年的3.4人/戶,下降到1990年的2.99人/戶。中國的家庭規模也從2000年的3.44人/戶,下降到2000年的2.62人/戶。

這種情況下,兩個國家的女性就業者比例很是相似,基本都保持在40%-55%之間。

預制菜起勢于B端,國內餐飲業已經步入正軌。
1970年時,日本餐飲產業中,以肯德基、吉野家、麥當勞等快餐品牌的發展,拉動了整個餐飲市場走向更大的未來。
在1975年至1980年期間,日本外食行業平均增速是8.51%。
改革開放之后,各省市的飯店開始自主經營,火鍋、西餐、休閑餐飲等、知道疫情前的2019年,餐飲業平均增速是9.68%。


日本預制菜發展模式
每一新生業態的發展,都離不開新模式的驅動。新模式的作用是加速新業態的發展與進化。
日本預制菜的發展模式取決于日本的經濟程度和商業化程度,因此,與歐美等國家的預制菜發展情況形成的差異化。其中,日本預制菜模式包含5大模式,一起來學習下...
1.供應鏈整合:日本預制菜企業通常與食材供應商、加工廠和零售商等各個環節進行緊密合作,實現供應鏈的整合。這種模式可以確保食材的新鮮度和質量,并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的供應穩定性。
2. 多渠道銷售:日本預制菜企業通過多種渠道銷售產品,包括超市、便利店、餐廳和在線平臺等。這種多渠道銷售模式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并擴大產品的市場覆蓋面。
3. 定制化服務:一些日本預制菜企業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根據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菜單選擇和配送服務。這種模式可以增強消費者的忠誠度,并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透視發現,日本預制菜市場的發展模式中還有兩種預制菜模式值得學習,一是超市自有品牌預制菜,二是專門的預制菜供應商。
其中,超市自有品牌預制菜是日本預制菜市場的主要形式之一。
超市通過自己的廚房和供應鏈,生產和銷售自有品牌的預制菜。這種模式具有成本控制和品牌優勢的特點。

例如,日本超市連鎖店“7-Eleven”推出了自己的預制菜品牌“7-Select”,通過自有品牌的優勢,提供多樣化的預制菜選擇,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另一種模式就是專門的預制菜供應商。這些供應商專注于預制菜的生產和銷售,通過與超市、餐飲企業等渠道合作,將產品推向市場。
例如,日本的預制菜供應商“松屋食品”專注于提供高品質的預制菜產品,通過與超市和餐飲企業的合作,將產品銷售到各個渠道。

留給中國預制菜企業的思考
其實,日本預制菜的發展為中國預制菜發展提供了一套發展樣板,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我們應該從日本預制菜發展中思考到以下幾點:
1. 提高產品品質和安全性:中國預制菜企業應注重提高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采用新鮮、優質的食材,并加強生產過程中的衛生和質量控制。同時,加強與監管部門的合作,確保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2. 創新包裝和營銷策略:中國預制菜企業可以借鑒日本企業的包裝和營銷策略,通過精美的包裝設計和吸引人的廣告宣傳,提升產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同時,可以推出定期更換菜單的訂閱服務,滿足消費者對多樣化和新鮮感的需求。
3. 加強供應鏈整合:中國預制菜企業應與食材供應商、加工廠和零售商等各個環節進行緊密合作,實現供應鏈的整合。這樣可以確保食材的新鮮度和質量,并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的供應穩定性。
4. 多渠道銷售和定制化服務:中國預制菜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銷售產品,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這樣可以擴大產品的市場覆蓋面,并增強消費者的忠誠度。
所以,借鑒日本預制菜發展的經驗和模式,中國預制菜企業可以在提高產品品質和安全性、創新包裝和營銷策略、加強供應鏈整合以及多渠道銷售和定制化服務等方面進行改進和創新,以滿足消費者對便利、高品質食品的需求,推動預制菜市場的發展。
最后,小結一下,畢竟!預制菜的發展與消費水平、消費者收入都有關聯。
透視歐美、日本等國家,他們的消費水平都比較高,消費理念也很前沿,這些因數都助推了新食品、新產業的飛速發展。
但是,中國的預制菜的市場非常巨大,很多細分領域均是藍海。
隨著,市場對預制菜認知度越來越高之外,預制菜也必將會迎來發展高潮。
因此,時間是預制菜深耕者的機會。
所以盡管集生產、品牌、零售三位為一體的預制菜商業模式在ToC預制菜中是最好的商業模式,但作為預制菜企業在做戰略選擇、商業模式設計時,也需要謹慎謹慎再謹慎,只有充分了解了其中的風險、困難以及挑戰,同時還要充分了解其中的關鍵要素、必備條件以及能力之后,再來做決策是否選擇這種商業模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