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業制糖的衰落
鴉片戰爭后,中-國蔗糖對外貿易優勢逐漸衰落。1840年以前,廣州每年冰糖出口2~3萬噸,1845和1846年,海關記載外銷冰糖下降到七八千噸。1860年后,臺灣開放臺南、淡水等口岸,外國資本涌入,蔗糖幾乎全部為外商洋行壟斷。1895年,日本占領臺灣,攫奪了中-國這片蔗糖重要產地。因此,顯赫于西太平洋300年之久的中-國蔗糖海商絕跡,中-國由蔗糖輸出國變為蔗糖輸入國。
開埠通商以后,不僅糖業,整個中-國手工業均面臨著來自洋貨的沖擊。歐洲甜菜糖業生產穩定后,中-國糖出口大減。
據記載,“到1884年,直接運往美國的糖已經沒有了,運往英國的也占比較少,這時,在政府補貼政策的刺激之下,歐洲大陸甜菜糖生產大為擴展,同時蔗糖也從其它地區獲得了充分供應,糖價因而下降。這樣就堵塞了中-國糖對這些地區的貿易。到1885年,香港這一市場也受到了影響,馬尼拉和爪哇糖對香港的廉價供應,開始代替了汕頭糖的地位。汕頭糖的價格雖由于國內市場的需要,仍保持著原價,但是對香港的出口已經減少”。
十九世紀80年代中葉后,甜菜糖業對廣東、福建等產糖地區沖擊更大,宣統年間廣東《東莞縣志》記載:“近日外洋以蘿菔制糖,攙入內地,邑之糖業漸衰落矣”(蘿菔:蘿卜;邑:縣,此處特指東莞縣)。1906年、1907年洋糖的進口量幾乎是國糖出口量的五倍。
1924年至1930年,全國年平均進口白糖60萬噸;1931年至1937年,年平均進口食糖約30萬噸。直到20世紀40年代后期,進口糖量有增無減。抗戰前全國年進口食糖一般都要超過國內產糖量的2~3倍。舊中-國近代制糖工業從二十世紀初起步,經歷了將近半個世紀,發展極其緩慢。
面對進口糖的沖擊,國民政府試圖從政策上進行調整以應對危局。1931年試圖借助古巴制糖勢力來完成“制糖國營計劃”,實行統制經濟,因受到中外各方面的反對而擱淺。1935年,上海市商會發起組織上海糖業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國民政府以此為契機,再次計劃實行糖業統制,糖商群起反對。在華商糖業會議上,就食糖專賣問題投票,42票反對、2票棄權,還未開始即宣告失敗。政府的統制措施,并未積極地從糖業技術革新,組建新式機器制糖廠,降低企業稅負,彌補自身不足以保住國產糖市場份額,而是企圖取巧,以古巴勢力來對抗日本糖業的進逼,同時加強政府統制,難有好效果。即使廣東實施了糖業統制,稍有進步之象,因限于國內政爭、匪亂、苛刻的捐稅以及進口糖的低成本,Z終成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