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炒掀起的熱潮未散,“漂亮飯”江西菜已悄然接棒。
在上海、杭州、南京、武漢等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一批主打沉浸式地域美學、精致產品呈現與文化體驗升級的江西菜品牌正在引發排隊熱潮。
與江西小炒以“香辣下飯”“平價快餐”為標簽不同,這批江西菜品牌,從市井街邊走向商場核心區,人均消費也從十幾二十元躍升至五十元以上。
在這些門店里,贛南青瓦映襯著荷花池,石墻上爬滿綠植;青花瓷碟盛著鄱陽湖魚頭,瓦罐湯裝進精致盅盞,藍染、竹箕等都成了墻面裝飾元素——像把江西山野搬進了餐廳。
“漂亮飯”火到了江西菜
不同于江西小炒“遍地開花”,眼下這批江西菜品牌錨定與新城市的核心商圈開店——這也是“漂亮飯”餐廳的普遍玩法,選址城市綜合商業中心,這里往往匯聚更多年輕人,也更容易打造好看出片的門店環境和氛圍感。
2024年創立的江西菜品牌野山桐,僅在上海徐匯、靜安寺開了兩家店,持續引發排隊潮。社交平臺上,不少消費者表示高峰期等位時間長達90分鐘;
楊有喜2024年底在上海開出首店,并迅速躋身當地熱門餐廳隊列,今年7月官宣進軍南京,落子當地熱門商圈華采天地;
新銳品牌胡恰勢頭更猛,今年初剛創立就扎進上海、南京、杭州的核心商場,開業不久即登頂這幾座城市的大眾點評江西菜熱門榜,今年7月又入駐深圳萬象城。
首先從空間打造上,這批江西菜品牌就提供了一頓“漂亮飯”應有的門店環境和氛圍。
有江西地域特色的“山野風”成為這批品牌的通行特征:它們不搞泛泛的“自然風”,而是深度挖掘江西的地域符號,打造高辨識度的場景。
胡恰把明廚明檔做成景德鎮“瓷窯”,輔以青磚與手工陶瓷營造原生感;荷花壟用青瓦屋檐配荷花池圖案,還原贛鄱水鄉意境;廬南山則在餐廳走廊懸掛巨幅廬山云霧掛畫,下方以古樸竹筐盛滿鮮紅辣椒等江西土特產,將地域意象從視覺延伸至觸覺;野山桐則運用半包圍石墻、繁茂綠植與藝術掛畫展現山野意境。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截圖
這些精心設計的空間,無一不是從江西的山水、田野、工藝中汲取靈感,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用餐環境。
這樣的空間設計,天然具備“出片”屬性,成為食客鏡頭下的寵兒。
“‘瓷窯’廚房太酷了,隨手一拍就是大片”,社交平臺上,消費者分享的照片被更多感興趣的用戶自發傳播,不斷放大“漂亮飯”效應。
當然,超越表面的“好看”,這樣的場景更深層次地強化了消費者對于“地道江西味”的感知與信任,將簡單的“吃飯”行為升級為一次沉浸式的江西“微旅行”體驗。
在產品內核與呈現上,“漂亮飯”江西菜則徹底突破了江西小炒“香辣下飯”的功能標簽,通過深度挖掘本土食材,構建起鮮明的菜系特色,并不斷拓寬消費者對江西菜的認知邊界,同時在菜品的視覺美感和服務體驗的儀式感上著力,整體營造“漂亮飯”的氛圍。
這些品牌重點打造獨特的“味覺標識”。它們多使用余干椒、萍鄉辣椒等江西本土辣椒,香而不燥,幫助江西菜形成了區別于湘菜、川菜的味覺標識。
鄱陽湖魚頭等依托鄱陽湖及贛江水系的特色水產同樣高頻出現在這些餐廳,尤其是廣泛入菜的甲魚,形成了與其他辣味菜系的單品差異化。
還有一些時令與干貨類食材,如鄱陽湖藜蒿、梅干菜、煙筍、景德鎮特色豆制品豆參等,也被品牌們巧妙運用,其獨特風味、季節性不僅提升了菜品的價值感,也在不同時節增添了新鮮感。
在菜品擺盤和器皿搭配上,不少品牌則注重視覺背后的“江西敘事”,例如,經典菜品“鄱陽湖藜蒿炒臘肉”,藜蒿的那抹翠綠與紅亮的臘肉,色彩對比突出,經常出現在食客的鏡頭中;野山桐的“都昌豆參煮千島湖魚頭”,豆參與魚頭在精心挑選的景德鎮風格湯碗中相得益彰,熱氣騰騰上桌頗具儀式感。
再比如,胡恰大膽將西餐做法融入江西菜,推出碎椒牛肉配吐司、空心粉配溫泉蛋、梅干菜辣雞爪等創意菜品,不僅在口味上帶來新鮮感,其獨特的擺盤造型,如吐司作為容器,突出溫泉蛋的“流動”質感等,也增強了菜品的“可拍性”和分享價值,精準吸引追求新奇體驗的年輕消費者,不斷刷新市場對江西菜的固有認知。
餐飲老炮站臺,“漂亮飯”能走多遠?
紅餐網還注意到,武漢、南京等城市的江西菜熱門榜,也被廬南山、荷花壟等新銳江西菜品牌占據,顧客排隊等位也是這些門店的常態。
這股風潮甚至吸引了江西本土餐飲巨頭,如擁有春字號、春天來了兩大知名贛菜品牌的江西春天來了餐飲集團,今年也推出“啄春泥”新品牌,首店同樣落子南京,加入這場角逐。
原本主打煙火氣的小江溪等江西小炒品牌也順勢推出了“山野江西菜”新店型。
不過從目前這批品牌目前的規模和市場拓展策略來看,依然是走“少而精”路線,既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與“江西小炒”的同質化競爭,又靠核心商圈的流量與稀缺性開店抬高品牌調性。
能玩得轉這套邏輯的,多是餐飲行業的“老玩家”。紅餐網梳理企查查信息發現,不少品牌背后站著一批餐飲跨界高手。
比如,胡恰的運營方無錫栗星野餐飲,旗下擁有一批橫跨云貴菜、日料、冰淇淋、西餐的“漂亮飯”餐廳品牌,如山野板扎·云貴川bistro、岑巒Banza.Bistro、白水福Whitefull創意日料等,深諳“漂亮飯”餐廳的打造與流量運營之道。
楊有喜背靠的上海湘外香餐飲,正是上海知名湘菜品牌“巡湘記”的運營方,其在正餐連鎖運營和供應鏈管理上經驗豐富。
杭州野山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則與杭州知名泰餐廳金泰蘭、云貴山野火鍋品牌山間半倉的運營公司杭州金泰蘭餐飲存在股權關聯,很可能共享著成熟的供應鏈資源和門店管理經驗。
這些團隊像“造星工廠”,攜帶在其他品類或菜系中已驗證成功的經驗、成熟的供應鏈體系、精細化的門店管理能力和高效的流量操盤手段入場,為江西菜品牌起勢提供了動能。
盡管不少品牌背后都有成熟團隊操盤,也踩中了時下正流行的“漂亮飯”“山野風”“地域風”,但這批江西菜品牌想真正站穩腳跟走向更大的市場,仍要跨過兩道坎。
菜系辨識度是第一道關。
當前品牌在塑造“地域特色”時,存在手法趨同、深度不足的隱憂。
空間設計上,“山野風裝飾+江西元素”幾成標配,景德鎮陶瓷、廬山、鄱陽湖、綠植點綴重復度較高;核心食材也高度重疊,導致菜品創新空間被壓縮,比如甲魚燒豆腐、藜蒿炒臘肉、豆參煮魚頭,在多個品牌菜單中都能找到幾乎同款,只是菜名略有差異。
品牌們雖然積極給江西味貼標簽,但手法相對表面化,被動依賴地域符號的堆砌多于主動在味型上建立不可替代的風味體系。僅靠相似的空間敘事和雷同的食材清單,“漂亮飯”江西菜在未來恐難逃同質化競爭。
品牌連鎖化是第二道關。
目前這些江西菜品牌多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開店,全國性頭部品牌仍未出現。
而如果想要真正走向全國,連鎖擴張考驗供應鏈把控能力,像這些餐廳里普遍使用的一些山野鄉土食材,比如藜蒿、豆參等,如何保證全國門店供應穩定?
相比江西小炒,江西菜的內涵顯然更加豐富,但大多數具備一定辨識度的招牌菜,比如藜蒿炒臘肉仍然是以時令現炒為主,這意味著品牌必須考慮如何在擴張過程中,保住新鮮現制的鍋氣和平衡連鎖擴張的效率問題。
從街頭小炒到商場“漂亮飯”,江西菜已成功撕開市場缺口,但如何打造出更具辨識度的產品、品牌又如何將地域文化更深度沉淀與表達,以及連鎖化必須解決的供應鏈和運營體系問題,都將決定江西風味能否真正走向全國。
來源:紅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