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預制菜的爭論在網絡上持續發酵。羅永浩與西貝餐飲創始人賈國龍的一場公開爭論,迅速引起公眾熱議,也再次將預制菜行業的發展問題推至輿論風口。這場交鋒雖源于觀點分歧,但背后折射出的,卻是整個預制菜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現實問題:標準滯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信息不透明、消費者認知模糊等,皆亟待引起重視。
作為食品工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產物,預制菜的發展本身無可厚非,其標準化、規模化、可復制的特性,有助于提高餐飲效率、緩解人力成本壓力,特別是在連鎖餐飲、團餐、外賣等領域已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行業也暴露出明顯短板,尤其是缺乏系統性的產品標準與行業規范,已經成為制約其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問題。目前,我國尚未形成覆蓋全鏈條、全品類的國家級預制菜標準體系。無論是原料選取、配方設計、工藝流程,還是儲運條件、標簽標識、營養指標等方面,大多數依然處于“企業自律”或地方標準為主的階段,規范性不足,權威性不強。這不僅導致市場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也直接影響了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整體認知與接受度。
信息透明是基本要求,消費者權益必須得到保障。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商家在銷售過程中刻意隱瞞預制菜“身份”,甚至以“現炒”“現做”名義進行誤導性營銷,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長此以往將嚴重削弱消費者對整個行業的信任。預制菜是否能被市場廣泛接受,關鍵在于品質保障和信息透明。對于終端消費環節,建立強制性標識制度勢在必行,明確標注菜品是否為預制加工、預制程度及主要成分,應成為行業底線。同時,應建立與之配套的監督和懲處機制,對虛假標識、誤導宣傳等行為依法嚴懲,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推動預制菜行業高質量發展,根本出路在于標準先行、規范引領。相關主管部門應加快推進國家層面的預制菜標準體系建設,圍繞原料質量、加工工藝、營養健康、儲運要求、食品安全等核心環節,制定科學、系統、權威的基礎性標準和產品標準,提升行業準入門檻,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同時,鼓勵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參與標準制定和推廣,推動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加強對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投入,推動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方向轉型升級。
據了解,國家衛生健康委主導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預制菜國標的到來,不僅能給生產企業劃出安全“紅線”,也將倒逼餐飲業告別“模糊營銷”。預制菜是食品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解決餐飲業用工難、出餐慢等痛點的重要手段,其發展前景十分可觀。但越是熱度高漲,越應冷靜審視其中的制度短板與風險隱患。
羅永浩與賈國龍的爭論,不應只是一場口舌之爭,而應成為推動行業規范化、標準化的契機。唯有補齊制度短板、完善行業標準、強化質量監管,才能真正將預制菜打造成現代食品工業的標志性成果,讓其在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贏得公眾信賴,實現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