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秋天,一杯瑞幸與茅臺聯名的醬香拿鐵橫空出世。短短一天,這款飲品的銷量突破了542萬杯,“早C晚A”(早咖啡晚酒精)的新梗迅速刷屏。這場餐飲史上的現象級聯名,既讓年輕人“嘗”到了茅臺,也讓傳統白酒品牌完成一次“年輕化試水”。
這兩年時間里,聯名不再是偶爾的營銷花招,而是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競爭手段。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吃喝類”IP聯名事件約115起,共涉及58個品牌和92個IP。
聯名產品熱點來得快、去得也快,生命周期極短。那么如何把聯名變成品牌資產?
美食聯名的典型賽道
餐飲+餐飲:口味疊加的爆款
瑞幸與茅臺的合作無疑是現象級的案例,不僅制造了短期的銷量奇跡,也突破了品牌原本的調性。早在2022年,奈雪的茶就和海底撈組成“茶+火鍋”的創意聯動,制造出“1+1>2”的消費新場景。餐飲之間的消費聯動,不只是口味的疊加,更是一種品牌調性與消費場景的互補。
餐飲+潮流消費:跨圈層的破壁
咖啡、茶飲、甜品與潮玩、美妝、時尚的跨界組合,已成為眼下熱門的聯名賽道。
好利來與三麗鷗聯名的HelloKitty蛋糕一經推出,成為無數年輕女性的“少女心投射”。一位消費者坦言:“我買的不是蛋糕,而是童年回憶與社交媒體的話題!碧鹌,也因此多了一層“可愛社交”的屬性。
而檸季與伊藤潤二的合作則利用暗黑漫畫IP切入小眾圈層,看似小眾卻精準擊中粉絲的收藏欲,也拓展了品牌的文化表達。當“恐怖美學”遇上奶茶,喝下去的每一口都充滿了故事感。
名創優品的Chiikawa快閃店更是通過飲品、盲盒與沉浸式空間的組合,把一次消費變成一場體驗。
餐飲+文化IP:城市與情懷的延伸
除了快消與潮流,文化類IP也正在成為餐飲聯名的新寵。
滿記甜品與舞劇《白蛇》的合作,把舞臺藝術的東方美學,轉化為餐飲體驗,讓每一份甜品都自帶文化敘事的功能。
庫迪與《哪吒之魔童鬧!穭t利用動畫電影的熱度,讓咖啡在短時間內變成具有情感聯結的“二次元周邊”,不僅吸引Z世代,也深化了品牌的情感價值。“看完電影再去買聯名,就像是把熱血情緒帶回到了現實生活里。”年輕觀眾小李的體驗非常有代表性。
這一類聯名,不僅拉動了產品的短期銷量,更賦予品牌更深厚的“文化質感”。在年輕人越來越看重體驗感與情感認同的今天,這類聯名能帶來更持久的品牌價值。
聯名的價值與邊界
聯名的確是當下餐飲行業最火的營銷方式之一,但它既不是靈丹妙藥,也并非“一蹴而就”。借助“限定”“打卡”等元素,品牌雖然可以借此迅速引爆話題、貼近年輕群體——但熱點來得快、去得也快,生命周期極短。因此,我們更要關注的問題在于:如何把聯名變成品牌資產?
真正有價值的聯名,首先需要和場景體驗深度結合,如主題周邊、打卡空間、沉浸式活動等,將一次性的消費行為轉化為可持續的品牌記憶。其次是圈層選擇,并非所有的IP都適合合作,關鍵在于品牌定位與目標群體是否契合。是長期敘事,真正成功的聯名不是一次性的刺激,而是可以不斷為消費者提供新的驚喜與價值。
消費者喜歡聯名,是因為它帶來了新鮮感、稀缺感,甚至是一種參與“熱點”的社交滿足;而餐飲品牌熱衷聯名,是因為它能快速吸引眼球、拓寬客群、制造話題。但喧囂過后,真正能留下來的,不是那一杯被刷屏的“聯名飲品”,而是消費者心中關于品牌的記憶。餐飲人更應思考,如何把“短暫驚喜”變成“長期信任”,在熱鬧之外,留下真正屬于自己的故事。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