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餐飲行業普遍承壓時,阿賽小面卻以“重慶小面的蜜雪冰城”為定位,喊出“人人吃得起、人人開得起”的口號,憑借15元客單價、15萬元開店成本的模型實現逆勢增長。其創始人羅贊(羅導)在《預見新物種》訪談中,深度拆解了這一“草根逆襲”的底層邏輯,為餐飲人提供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則。
01、定位破局:從“跟隨者”到“規則改寫者”
十年小面賽道深耕后,阿賽小面通過差異化定位撕開市場缺口,用“大骨小面”重新定義品類標準,同時以“低價優質”策略契合消費趨勢。
“過去十年,我們始終是頭部品牌的跟隨者,直到找到‘重慶小面的蜜雪冰城’這一定位。”羅贊坦言,阿賽小面的核心突破在于產品創新與定位升級。作為“重慶大骨小面開創者”,品牌用250克帶肉大骨熬湯,既解決傳統小面“重佐料輕湯底”的痛點,又通過骨湯副產品實現成本對沖,讓15元一碗的小面兼具“能喝湯、能吃肉”的體驗。
定位上,阿賽小面將早期“低價優質”的模糊概念,具象化為“人人吃得起(C端)、人人開得起(B端)”。前者通過15元客單價覆蓋全人群,后者以15萬元開店成本降低加盟門檻。“當行業陷入同質化競爭時,精準定位既是盾牌也是尖刀。”羅贊強調,這一定位恰好匹配當前經濟環境下“剛需消費+小微創業”的雙重需求。
02、門店模型:“六個小”策略破解盈利難題
聚焦“小店、小區、小老板”的“三小”模型,阿賽小面以40-60平米社區店實現低投入、快回本,將加盟生意變成“給勤勞者的飯碗”。
“平均6個月回本,最快2個月盈利。”羅贊透露,阿賽小面的門店密碼藏在“六個小”里:
1、小店:40-60平米的坪效,省去商場高租金,聚焦社區全時段運營;
2、小區:避開流量紅海,主打早餐、午餐、晚餐+夜宵的全時段生意,非高峰時段業績占比達74%;
3、小老板:加盟商以“夫妻店”“返鄉創業者”為主,拒絕“甩手掌柜”,總部通過“小面商學”提供從煮面到運營的全流程培訓。
這種模型讓門店盈虧平衡線極低。以某縣城門店為例,初始投資15萬元,日均營收5000元即可盈利,而社區穩定客流與高復購率(會員月度復購48%+)成為關鍵支撐。“社區餐飲的本質是‘做鄰居的生意’,信任與復購比流量更重要。”羅贊說。
03、行業趨勢:剛需品類的“反周期”邏輯
經濟波動期,“填飽肚子”的剛需品類逆勢增長,阿賽小面以“性價比+全人群覆蓋”驗證了這一規律。
“上市公司財報不會說謊:解饞類餐飲在收縮,剛需類在增長。”羅贊指出,餐飲行業正在經歷結構性分化:
1、連鎖化加速:勞動力合規將推高用工成本,單店生存空間被壓縮,標準化連鎖品牌更具優勢;
2、性價比成共識:參考日本食其家、薩利亞的案例,高收入與低收入群體正在“共同回歸性價比”,中間層消費升級退潮;
3、品類剛需化:面條作為全球主食,兼具“高復購、強上癮性、廣覆蓋”特性,抗周期能力遠超網紅品類。
“未來5年,‘能讓消費者每周吃三次’的品牌,會比‘偶爾打卡’的品牌活得更久。”羅贊強調,阿賽小面不做“時代產物”,而是要成為“社區里的基礎設施”。
04、擴張策略:“農村包圍城市”的加盟哲學
避開城市紅海,聚焦廣東鄉鎮市場,阿賽小面用供應鏈優勢與區域深耕構建壁壘,計劃通過“百縣千鎮”戰略實現萬店目標。
“我們現階段堅決不進北上廣深核心區。”羅贊的擴張邏輯清晰:
1、區域聚焦:先吃透廣東省120個縣、1600個鎮,通過“冷鏈次日達”優化供應鏈成本,核心產品大骨采購價每箱降低20元,帶動門店毛利率提升4%;
2、加盟賦能:加盟商無需餐飲經驗,總部提供從選址到運營的數字化支持,甚至允許“破產老板”“失信人員”加入,前提是“親自煮面、踏實做事”;
3、節奏控制:目前營業門店50余家,本月將突破60家,全部為加盟店,“先慢后快,100家店后再談全國擴張”。
廣告
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讓阿賽小面在巨頭無暇顧及的下沉市場快速扎根。“小品牌的機會永遠藏在巨頭‘想做但不屑做’的縫隙里。”羅贊說。
總結
餐飲界新媒體鶴九認為,阿賽小面的逆勢增長,本質是“消費平權”與“創業平權”的雙重勝利。它讓月薪3000元的打工人能體面進店,讓普通勞動者用15萬元開啟創業,這種“向下扎根”的商業哲學,恰恰是餐飲行業最稀缺的品質。
從產品創新看,“大骨小面”不是簡單的食材疊加,而是用“能喝湯能吃肉”的體驗重構了小面價值;從模式設計看,15萬元開店成本、6個月回本周期,將加盟生意從“資本游戲”拉回“民生生意”;從行業啟示看,當多數品牌沉迷“高端化”時,阿賽小面證明:剛需品類+效率,依然是穿越周期的硬通貨。
未來,隨著供應鏈規模擴大與連鎖化率提升,阿賽小面或許能真正成為“社區里的”。但需警惕:低價不是終點,如何在“人人吃得起”的同時保持品質迭代,將是更大的考驗。
編輯:侯宜均
來源:陜西法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