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行業概況與發展歷程


1.1 預制菜行業定義及分類
預制菜行業,作為食品工業預制化發展的重要產物,近年來在我國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它不僅滿足了現代人快節奏生活對便捷、營養食品的需求,也為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相關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預制菜主要指工業化加工生產的半成品或成品預包裝食品產品,不包含凈菜等初加工產品。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具有方便、營養、美味等特點。
根據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預制菜可分為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等;根據包裝形式的不同,可劃分為散銷、小包裝、大包裝三類;根據貯運方式的不同,可劃分為冷藏、速凍、熱鏈、常溫四類。這種分類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預制菜市場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同時也為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市場監管提供了依據。
1.2 預制菜行業發展歷程
中國預制菜行業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始發期(1960年 – 1990年,行業硬件條件不成熟,發展遲緩,消費者接受度較低)、萌芽期(1990年 – 2000年,餐飲行業巨變驅動預制菜B端快速發展)、快速發展期(2000年 – 2010年)、需求發掘期(2010年 – 2020年及以后,C端需求逐漸被發掘)。在這一過程中,預制菜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邊緣到主流的轉變。
2000年前后,隨著國際快餐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凈菜配送工廠作為其成熟的標準化供應鏈的一環,也開始在國內出現。這一時期,預制菜企業主要以農牧水產企業、速凍食品巨頭為主,產品種類相對單一,市場規模有限。
進入2010年后,隨著消費升級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預制菜行業開始受到更多關注。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居家餐飲需求的迅速增長推動了預制菜市場規模的快速增加。預制菜產品開始從B端市場向C端市場拓展,產品種類和消費場景也日益豐富。
近年來,預制菜行業在政策支持、資本投入、技術進步等因素的推動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預計未來幾年,預制菜行業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大關,成為食品行業中的重要增長點。

二、市場規模與增長趨勢


2.1 預制菜市場規模分析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到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這一增長得益于預制菜行業在滿足現代快節奏生活需求的同時,也為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相關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預制菜行業的發展不僅推動了食品工業的預制化進程,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營養的飲食選擇。
預制菜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反映了消費者對于便捷、健康飲食需求的增加。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居家餐飲需求的迅速增長推動了預制菜市場規模的快速增加。預制菜產品開始從B端市場向C端市場拓展,產品種類和消費場景也日益豐富。
2.2 預制菜市場增長趨勢預測
預計未來3-5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有望以20%左右的高增長率逐年上升。到2023年,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5165億元,而在2026年將達到10720億元,我國預制菜產業有望發展成下一個萬億級市場。這一預測基于以下幾個因素:
1)消費習慣變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懶人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于選擇方便快捷的預制菜產品,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推動市場規模的增長。
2)技術進步:冷鏈物流技術的發展和食品安全標準的提高,為預制菜的貯存和運輸提供了技術保障,進一步擴大了預制菜的市場潛力。
3)政策支持:國家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政策支持預制菜產業的發展,包括冷鏈建設、企業培養、稅收優惠等,為預制菜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4)市場需求: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日益重視,預制菜企業通過研發更多符合健康需求的產品,滿足市場對高品質預制菜的需求,進一步推動市場規模的增長。
綜上所述,中國預制菜市場在未來幾年內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大關,成為食品行業中的重要增長點。


三、行業競爭格局


3.1 預制菜行業集中度分析
中國預制菜行業的競爭格局呈現出高度分散化的特點。據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29日,我國現存預制菜相關企業達7.59萬家,近10年來企業注冊量整體呈上升趨勢。然而,大部分預制菜加工企業仍然處于小、弱、散的狀態。2020年預制菜CR10僅為13.6%,CR5僅為9.2%,市占率排名前三的綠進食品、安井食品、味知香分別占比2.4%、1.9%、1.8%。這一數據表明,盡管市場參與者眾多,但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行業集中度較低。
從地域分布來看,預制菜企業主要集中分布在山東、廣東、江蘇等具有生態資源優勢的東部沿海地區以及河南、安徽等傳統農業大省。山東省以8000余家預制菜相關企業位居全國第一,占比11.4%,其次是廣東,約6700家預制菜相關企業。這種地域集中度較高的現象,反映了預制菜產業與地方農業資源的緊密關聯。
3.2 預制菜行業主要企業競爭分析
預制菜行業中的主要企業類型主要包括食品加工、餐飲、農林牧漁及零售等企業,基本涵蓋預制菜完整的產業鏈。其中,食品加工類企業上榜最多,占榜單一半以上;其次為餐飲行業,占比22%,再次是農林牧漁行業,占比18%。這一分布顯示了預制菜行業的多元化競爭格局。
在預制菜頭部企業中,主營即烹類預制菜產品的企業最多,占比44%,代表企業有安井食品、百勝中國等;即配類企業占25%,代表企業有國聯水產、盒馬鮮生等;即食類企業占17%,代表企業有絕味食品、雙匯等;即熱類企業占14%,代表企業有海底撈、三全等。這些企業通過不斷創新和擴展產品線,增強了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從營業收入來看,預制菜頭部企業中,50億元營收以內的企業占比超過六成,而500億元以上的企業占比較少,僅有15%。這一數據反映了預制菜行業中中小企業居多的現狀,同時也指出了企業營業收入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凈利潤方面,2021年凈利潤為負數的企業占比接近三成,而2022年這一比例有所減少,接近二成。凈利潤不足1億元的企業占比近三成,而凈利潤10億元以上的占比明顯增加,高于20%。這一變化表明,隨著預制菜市場的逐漸成熟,不少頭部企業抓住了市場機遇,規模效應和降本增效成效漸顯,多家企業扭虧為盈,整體盈利水平有所提升。


四、財務狀況分析


4.1 預制菜行業財務能力分析
預制菜行業的財務能力分析主要關注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成長能力。以下是對這些關鍵財務指標的分析:
- 盈利能力:預制菜行業的盈利能力可通過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來衡量。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到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表明行業整體盈利能力較強。頭部企業中,2021年和2022年凈利潤為負數的企業占比有所減少,而凈利潤10億元以上的企業占比明顯增加,反映出行業盈利能力的提升。
- 償債能力:償債能力是企業財務健康的重要指標。預制菜行業中,中小企業居多,其償債能力相對較弱。但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和企業規模的增長,預計償債能力將逐步增強。
- 營運能力:營運能力反映了企業資產的運營效率。預制菜行業的營運能力可通過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指標來衡量。隨著冷鏈物流技術的發展和供應鏈管理的優化,預制菜行業的營運能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 成長能力:成長能力是衡量企業未來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預制菜行業的高速增長表明其具有強大的成長能力。預計未來幾年,行業將繼續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長率,顯示出良好的成長前景。
4.2 預制菜行業盈利能力與成本結構
預制菜行業的盈利能力與其成本結構密切相關。以下是對行業盈利能力和成本結構的分析:
- 盈利能力:預制菜行業的盈利能力受到市場需求、產品定價、原材料成本等因素的影響。隨著消費者對便捷、健康飲食需求的增加,預制菜產品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推動了行業的盈利能力提升。同時,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盈利空間。
- 成本結構:預制菜行業的主要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等。原材料成本占比較高,因此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對預制菜的成本影響較大。隨著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的發展,原材料成本有望降低。此外,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冷鏈物流技術的發展則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進一步提升行業盈利能力。
綜上所述,預制菜行業的財務狀況總體向好,盈利能力不斷增強,成本結構得到優化。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預計行業的財務狀況將進一步改善。

五、行業政策與標準


5.1 預制菜行業政策環境分析
預制菜行業作為中國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政策環境對預制菜行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國家層面政策支持: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了預制菜的定義和范圍,并強化了食品安全監管。這一政策的出臺,不僅為預制菜產業的規范化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也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 地方政策扶持: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以促進預制菜產業的發展。例如,廣東省出臺了《加快推進廣東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從產業集群建設、企業培育、研發平臺建設等多個方面提供支持。山東省則發布了《關于推進全省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構建具有山東特色的全產業鏈預制菜標準體系。
- 政策趨勢:預計未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將繼續出臺更多支持預制菜產業發展的政策,包括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產業園區建設等,以推動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5.2 預制菜行業標準與規范
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對于確保預制菜產品的質量和安全至關重要。
- 國家標準建設:市場監管總局正在推動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定,包括《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制菜》和《預制菜術語與分類》,旨在為預制菜的生產、加工、貯存和運輸等環節提供統一的技術規范。
- 地方標準制定:部分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了適應地方特點的預制菜地方標準,如江西省的《預制菜冷鏈運輸配送管理規范》和遼寧省大連市的《海鮮預制菜產業園區建設指南》等,這些地方標準為預制菜產業的區域發展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
- 團體標準發展:除了國家和地方標準,社會團體也積極參與預制菜行業標準的制定。例如,中國飯店協會發布了《預制菜品質分級及評價》和《預制菜生產質量管理技術規范》等團體標準,為預制菜的品質分級和生產質量管理提供了標準指引。
- 標準實施影響:隨著預制菜行業標準體系的逐步完善,預計將對提升產品質量、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產業升級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同時,標準的實施也將推動行業向更加規范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六、產業鏈分析


6.1 預制菜行業上游分析
預制菜行業的上游主要包括農副產品原料供應和初加工環節。這一環節是整個產業鏈的基礎,直接影響到預制菜產品的質量與成本。
- 原料供應:預制菜的原材料包括各類農、畜、禽、水產品等,這些原料的供應直接決定了預制菜的口感、營養價值和食品安全。根據數據顯示,中國糧食產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蔬菜產量逐年遞增,肉類產量總體上升,水產產量保持增長,這些為預制菜行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 初加工:初加工環節涉及對原料的清洗、切割、腌制等,是提升原料附加值的重要步驟。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初加工環節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有效提升了原料處理效率和產品質量。
- 價格波動: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對預制菜成本影響較大。由于預制菜的原材料成本占比較高,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會直接影響到預制菜企業的利潤空間。因此,預制菜企業需要通過長期合同、期貨對沖等方式來規避原材料價格風險。
6.2 預制菜行業中游分析
預制菜行業中游主要涉及預制菜的生產和加工,包括專業預制菜加工企業、傳統速凍食品企業以及餐飲企業等。
- 生產加工技術:預制菜的生產加工技術包括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等,這些技術的應用直接影響到預制菜的口感和品質。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預制菜的產品種類和口味日益豐富,滿足了消費者對多樣化飲食的需求。
- 規模化生產:預制菜企業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數據顯示,預制菜頭部企業中,食品加工類企業占比較高,這些企業通常擁有較強的生產能力和品牌影響力。
- 質量控制:預制菜的質量和安全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中游企業需要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標準,從原料采購到生產加工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
6.3 預制菜行業下游應用分析
預制菜行業的下游應用主要涉及各類消費端口,包括連鎖餐廳、菜品批發市場、鄉廚、酒店等B端客戶,以及通過餐飲門店、生鮮電商平臺、商超等渠道銷售給C端顧客。
- B端市場:預制菜的需求來自餐飲行業,有85%以上的預制菜產品銷售至B端。預制菜幫助餐飲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出餐效率,特別是在外賣市場的快速發展下,預制菜在B端市場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 C端市場:隨著消費者對便捷、健康飲食需求的增加,預制菜在C端市場的銷量大幅提升。疫情期間,居家餐飲需求的增長更是加速了預制菜C端市場的發展。
- 消費習慣變化: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接受度逐漸提高,特別是年輕消費者群體,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方便快捷的預制菜產品。預制菜企業需要緊跟消費者需求變化,不斷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 冷鏈物流:預制菜對貯藏運輸要求較為嚴格,需要保證在低溫環境下進行,以保證產品的品質和新鮮度。隨著冷鏈物流技術的發展,預制菜的配送范圍和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七、行業風險與挑戰


7.1 食品安全與營養挑戰
預制菜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食品安全與營養挑戰。食品安全問題歷來受到社會高度關注,預制菜行業也不例外。以下是對預制菜行業食品安全與營養挑戰的具體分析:
- 食品安全問題:預制菜行業涉及到的食品安全問題包括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劑不規范使用、制假售假等。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的數據,預制菜產品在生產、加工、運輸等環節存在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特別是在冷鏈物流不完善的情況下,食品在運輸過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風險增加。此外,預制菜中添加劑的使用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不當使用或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可能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影響。
- 營養挑戰:預制菜的營養價值是消費者關注的另一大問題。由于預制菜需要經過加工和保存,其營養成分可能會有所流失。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需求日益增長,預制菜企業需要在保持食品口感和便利性的同時,注重產品的營養價值。根據庫潤數據的調研,消費者對預制菜中添加劑的使用和食材安全表示擔憂,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對預制菜的接受度和購買意愿。
- 政策監管加強:為了應對食品安全與營養挑戰,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標準。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預制菜范圍,對預制菜原輔料、預加工工藝等進行監管。這要求預制菜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標準,同時也需要關注產品的營養價值,以滿足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需求。
7.2 行業競爭與市場滲透率
預制菜行業的市場競爭和市場滲透率是衡量行業發展成熟度的重要指標。以下是對行業競爭與市場滲透率的分析:
- 行業競爭格局:中國預制菜行業的競爭格局高度分散,市場參與者眾多,但集中度低。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預制菜CR10僅為13.6%,CR5僅為9.2%,市占率排名前三的企業市場份額均不足3%。這表明行業內競爭激烈,尚未形成明顯的市場。預制菜企業需要通過差異化競爭、品牌建設、技術創新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 市場滲透率:根據《中國烹飪協會五年(2021-2025)工作規劃》,目前國內預制菜滲透率只有10%-15%,預計在2030年將增至15%-20%。與美國、日本預制菜滲透率已達60%以上相比,中國預制菜市場還有較大的擴容空間。市場滲透率的提升不僅取決于消費者對預制菜接受度的提高,也受到產品品質、價格、便利性等因素的影響。預制菜企業需要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以提高市場滲透率。
- 市場開發策略:為了提高市場滲透率,預制菜企業需要制定有效的市場開發策略。這包括擴大產品線,覆蓋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優化產品口味和營養配方,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加強品牌營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及利用數字化手段,如電商平臺和社交媒體,拓展銷售渠道和提高市場覆蓋率。(文/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