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飲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如何突破“開業即,三月便關店”的行業困局,找到一條可持續的創業路徑,成為無數投資者的核心訴求。深耕粥品領域13年的曼玲粥,用加盟商的真實案例給出了答案——上海楊浦區政民路店的持續盈利,正是品牌與創業者共同成長的鮮活樣本。
這家扎根于醫院對面的曼玲粥店,憑借對消費場景的精準把控,僅開店2個月就實現了純堂食每日6000元的穩定收益。店主劉女士有著多年餐飲從業經驗,她在選擇加盟品牌時格外謹慎:“醫院周邊對餐品的新鮮度、出餐速度要求極高,曼玲粥的標準化配方和即時供應鏈,讓我們不用在食材和流程上費心,能全心投入服務。”這種對品牌實力的信任,成為門店穩健運營的起點。
賽道選擇:從需求本質出發的“確定性”
劉女士選擇在醫院周邊經營粥品,并非偶然。“醫院場景的消費需求很明確:清淡、健康、快捷,而粥品恰好精準匹配。”她提到的市場洞察,與曼玲粥的品牌定位高度契合。在餐飲行業同質化嚴重的當下,粥品賽道因“高頻剛需”“全時段適配”的特性,展現出更強的抗周期能力。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式早餐市場中,粥品的消費頻次年增長率達12%,而醫院、社區等場景的復購率更是高出行業均值15%。
曼玲粥13年的深耕,正是抓住了這一需求本質。從經典皮蛋瘦肉粥到針對養生需求的創新品類,其產品矩陣既保持“國民認知度”,又通過季度上新維持新鮮感。“總部會根據區域消費習慣調整菜單,比如我們店針對醫院顧客增加了低糖小米粥,銷量一直穩居前三。”劉女士的話,揭示了品牌“標準化基底+區域化微調”的產品策略——既降低加盟商的決策成本,又保證對本地市場的適配性。
賦能體系:從“開店支持”到“全鏈路陪跑”
單店的穩定盈利,離不開品牌在“看不見的地方”下的功夫。劉女士的店鋪從籌備到運營,全程被納入曼玲粥的系統化支持網絡:
選址階段:總部用大數據工具分析醫院周邊3公里的客流結構、消費時段、競品分布,最終鎖定政民路這一“黃金點位”,其臨街動線與醫院出入口的直線距離僅10米,天然具備流量優勢;
運營階段:從食材供應到出餐流程,形成“秒級響應”的閉環。“基本上頭一天下了訂單,總部冷鏈車第二天就會準時把食材送到,保證餐品的新鮮度;遇到外賣訂單激增,區域督導會遠程指導排班,避免出餐延誤。”劉女士回憶,開業初期曾因員工操作不熟練導致出餐慢,總部當天就派培訓師到店,用“模擬訂單演練”的方式解決問題;
抗風險能力:當區域出現競品低價促銷時,總部并非簡單跟進降價,而是通過“買粥送小菜組合”等差異化策略穩住客源,最終實現客流逆勢增長5%。
角色進化:從“創業者”到“品牌合伙人”
“加盟不是‘交了錢就撒手’,而是變成利益共同體。”這是劉女士經營期間最深的感受。在曼玲粥體系中,加盟商更像“品牌落地執行者”,而總部則承擔“戰略規劃者”與“風險兜底者”角色:門店督導會不定時巡查,從餐品品質到服務細節逐一把關,確保運營標準落地。
這些看似嚴苛的標準,實則是品牌對“信任感”的長期投入。“顧客看到我們的細節,才會放心復購。”劉女士透露,她已計劃明年再開一家社區店:“總部幫我做了客流測算,跟著品牌節奏擴張,比自己瞎闖踏實多了。”
對于未來,劉女士的規劃很清晰:“明年想再開一家社區店,總部已經幫我做了初步的客流測算。跟著品牌的節奏走,比自己盲目擴張踏實得多。”在餐飲連鎖化率突破20%的今天,加盟商與品牌的關系早已超越“加盟與被加盟”的淺層合作。
曼玲粥的案例證明,真正有生命力的加盟模式,是品牌用系統化能力為創業者“搭臺”,讓其在標準化框架內發揮能動性。對于渴望進入餐飲行業的創業者而言,選擇一個能提供“從戰略到執行”全鏈路支撐的品牌,或許才是穿越周期、實現穩健增長的關鍵。(圖文/曉琯)
來源:日照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