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糧食危機看農產品價格漲跌糧價在2003~2006 年間以相對緩慢的速度逐步上升,隨后2006~2008 年極端天氣頻發引發小麥減產,小麥供需失衡,進而傳導至其他農產品,糧食價格普漲,2008 年下半年糧價開始回落。
推動糧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供應收縮。世界一些重要產糧國如澳大利亞等因氣候干旱糧食明顯減產;加之此時原油價格飛漲,美國和歐洲國家將大量糧食作物用于生物燃料生產,增加了糧食的非食品性消費,加劇了供需矛盾。范圍內的糧食危機從小麥和玉米向其他作物如稻谷和大豆等品種蔓延。另外,部分國家采取限制農產品進出口的措施,加劇了市場農產品供需失衡,進一步推動了市場價格的上揚。2)成本上升。2006~2008 年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快速上漲部分源于高油價的推動。高油價幾乎影響到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和運輸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石油及化肥價格的上漲導致灌溉水泵、機械、肥料等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持續增加。3)金融因素。大宗農產品主要以美元標價,從貨幣價值尺度的角度看,美元貶值,農產品價格受到正面刺激,即體現為農產品價格上漲。
口糧作物供應充足,與市場聯系較少,糧食作物中僅大豆對外依存度較高;且政府還通過拍賣儲備糧以保供應、穩定糧價,因此在性糧食危機中,的主要糧食作物價格上漲幅度都小于糧價漲幅,成為世界糧食市場的“島”。
稻麥供應較為充足,玉米大豆或現產需缺口疫情持續擴散導致越南等國出臺糧食出口禁令,引發糧食貿易供需矛盾的擔憂。一方面,疫情蔓延使得范圍內農業生產活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或導致2020 年糧食的供應量減少,目前重要糧食生產國紛紛通過出口管制手段優先保障國內糧食供應。另一方面,疫情下,南、北美部分地區港口輸出受阻,或引起部分地區農產品供應出現結構性失衡。
從糧食供需格局來看,主要農產品整體供需均衡,庫存走勢有所分化。當前時點大米和小麥供需均衡,大米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小麥整體供給過剩。糧農組織預測未來三年大米和小麥的庫存有望穩步增長,因此大米和小麥價格大幅上漲的概率較低。隨著玉米庫存逐步減少,在終端需求逐步回升的情況下,玉米價格或存在一定的上漲空間。連續三年玉米出現產需缺口,玉米庫存持續去化。由于草地貪夜蛾等病蟲害逐步升級,玉米或存在減產的可能,國內玉米價格或有望進一步上漲。當前時點大豆供需基本穩定,整體庫存量逐步降低。是的大豆進口國,2019年大豆進口量占進口量的比重達到58%左右。巴西是主要的大豆進口來源地,近期巴西大豆出口基本未受到疫情影響,3 月份裝船量逼近歷史高點,2020 年南美大豆預期豐產背景下,預計大豆進口受影響程度有限,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低。長期來看隨著大豆庫存的去化以及大豆需求量的進一步增加,大豆價格或存在上漲空間。來源:飼料行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