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極端天氣增多,各種病蟲自然災害呈高發態勢,2019年旱災使美國、阿根廷、朝鮮等多個國家糧食出現減產。起源于美洲的草地貪夜蛾和起源于非洲的沙漠蝗,今年已經肆虐多個國家,給北非、中東和南亞國家的糧食生產造成了極大危害。
在沙漠蝗傳播暫時停滯于印度之際,疫情悄然擴散至,不僅阻礙了的正常貿易,也讓避險情緒升溫,一些糧食出口國表示要限制或禁止農產品出口。
部分民眾對未來糧食供應感到擔憂,一些地區出現了一個人一次性購買幾十袋米的情況。對此我們認為,國內與普通居民相關程度大的主糧(大米、小麥)供應充足,不用過分囤貨大米和面粉等日常主食。
主糧主要指大米和小麥,因為中央對耕地紅線的堅持,當前國內主糧基本實現自主化,不存在進口依賴。
其中稻谷2019/2020年期初庫存1.72億噸,預計產量1.99億噸,消費量1.97億噸,期初庫存消費比高達86%;此外稻谷進口占比不到2%,無進口依賴。
小麥2019/2020年期初庫存0.69億噸,預計產量1.18億噸,消費量1.12億噸,期初庫存消費比高達63%;此外小麥的貿易比不到3%,無進口依賴。
所以我們認為,即使稻谷出口國越南等國已經禁止大米出口,也不會對我國主糧市場產生很大沖擊。
我國是糧食需求的國家,整體上國內糧食生產不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因此長期以來我國奉行的是“主糧自給自足、輔糧可以進口”的糧食戰略。在疫情影響下,我們認為,高度依賴進口的輔糧如大豆和玉米等,其價格在未來一段時間會呈上漲趨勢。
大豆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是動物飼料不可缺少原料。豬牛羊的飼養和飼料的生產,十分依賴大豆的供應。是大豆需求和消耗量的國家,但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只有水稻小麥玉米的1/3-1/4,因此長期以來我國大豆以進口為主。
當前是第1大豆進口國,進口占比一度接近9成。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進口大豆8851.1萬噸,較2018年增長0.5%。國內大豆生產總量1810萬噸,同比增長13.3%。其中進口占比83%,對外依賴程度較2018年下降。
上述數據顯示出大豆仍有缺口。作為一種重要糧食、飼料和油料作物,在國產大豆增幅有限的情況下,需要不斷加大進口大豆來保證國內大豆供應,主要來自于巴西和美國。因此我們認為,國內大豆價格2020年將呈上漲趨勢。
玉米生產方面,是世界上玉米種植面積、產量第二的國家。國內玉米種植面積為5億畝,每畝產量約為400公斤,總產量約為2億噸。消費方面,玉米是重要的飼料原糧,飼料消費一直占飼料原糧的60%以上;除飼料消費外,玉米的工業消費也較大,主要用于乙醇和深加工等,直接用于食用消費的占比不足10%。
我們認為,國內玉米市場2020年供給端承壓需求端好轉,全年價格呈上漲趨勢。供給方面,國內玉米從2016年開始供給側改革,玉米庫存逐年下降,目前臨儲期初庫存已經回歸低位。
另外,2020年玉米種植面積仍可能維持下滑,國內潛伏的草地貪夜蛾蟲災可能導致玉米減產,所以2020年玉米產量有可能低于預期。國內需求方面,受益于畜禽存欄環比提升,飼料帶動玉米需求好轉。
范圍看,近些年因氣候變暖和新種植技術推廣,糧食總產量維持上升態勢,目前主要農產品的庫存消費比處于歷史高位。我們認為,只要疫情不影響農業的正常耕種和不發生擠兌性屯糧行為,不存在糧價的大幅上漲的基礎。
但當下是疫情還未出現拐點,疊加部分產糧國限制糧食出口的政策,我們認為,這會造成階段性的糧價上漲,但我國主糧儲備充足,短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部分糧食儲備不足的非產糧國,短期受沖擊會比較大。
疫情如果在上半年見到拐點,2020年農產品價格大概率會呈緩漲趨勢,貿易受疫情限制導致供給結構性不足,以及疫情下囤糧需求階段性提升和貨幣超發的通脹壓力。但只要疫情出現拐點,疊加較為充足的庫存,糧價只會溫和上漲。
疫情如果到6月底仍未有拐點,可能會影響各國農業的正常生產,屆時農產品價格將有快速上漲的可能性。央行已經向市場投入大量流動性,疊加避險需求將推動資金涌入農產品市場,引發糧價快速上漲。
我們認為,我國疫情已經基本控制住,后續農業生產不會受太大影響。所以即使疫情出現壞的情況,我國主糧供給有保障,各類主食價格不會爆發性上漲。但為了避免世界性的糧食危機,還須大力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資,集中力量開發國家特別需要的農業新技術,并堅持保護耕地紅線的國家戰略。來源:飼料行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