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9年,“人造肉”成為食品行業的熱門詞。2020年,從1月百草味推出第1款人造肉零食,到近兩月肯德基“”植培黃金雞塊“”、星巴克“Beyond Meat人造肉產品”等,各大食企陸續開始將人造肉品類付諸實踐。而作為肉食界大佬的“雙匯”也終于按捺不住,開始了對人造肉市場的探索與研發。
連收6企擴大版圖 釋放入局“人造肉”領域信號
5月7日晚間,雙匯發展發布(000895.SZ)公告,為實現化經營和投資股權的集中管理,擬收購控股股東羅特克斯持有的上海雙匯、意科公司、杜邦蛋白、杜邦食品、蕪湖進出口、上海史蜜斯等6家公司部分股權,此次交易金額總計約7.3億元。
據悉,雙匯發展本次收購的杜邦蛋白、杜邦食品均專注植物蛋白領域,據業內人士表示,雙匯公司的確已經開始儲備有關于植物蛋白食品的技術研究。作為一種可能與豬肉制品形成互補或競爭關系的新技術,雙匯公司的這波操作可謂明智之舉。
但,人造肉市場果真如近期表現的這般火爆與熱鬧嗎?
據了解,人造肉主要原材料為大豆蛋白,作為動物肉的一種替代性選擇,人造肉產品的由于不含膽固醇,在健康性上具有一定優勢,成為風口,越來越多的企業蜂擁入局。從市場來看,2018年肉類替代品市場約為 310 億元,預計將每年以 68%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3年將達到 440 億元。
不可否認,“人造肉”作為核心的肉類替代品,有一定的優勢所在,首先其自身具有環保、營養、穩定等屬性,其次與真正的肉類相比,植物蛋白的生產更加自動化,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也更低,對于以植物為基礎的人造肉,其供應鏈因素更容易控制。
但目前的人造肉市場局限性也非常明顯,第1,人造肉對公司的科研實力有著比較高的要求,目前掌握核心技術的還是歐美公司,國內企業研究成熟人造肉產品的技術水平仍需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第二,市場和歐美市場人造肉的消費群體不同。歐美人造肉消費群體以宗教群體,“素食主義者”和一些糖尿病等營養缺陷患者;而根據市場調查,人造肉的消費者畫像集中在“80后”“90后”。而這類人群的特點是追求“網紅元素”,消費行為并不是出于“素食”和“環保”等穩定長久的購買習慣;第三,對于市場的大多消費者來說,“人造肉”還是個太新的概念,敢于嘗試新事物的人并不多,打開廣闊市場尚需時日。
據艾媒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有超過 50% 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嘗試人造肉。而這種不愿意往往是建立在不了解的基礎上,更深層次的思考,也反應出我國對人造肉概念科普、推廣內容較少,大眾對這一新興食品不知道、不了解。
各大食品企業積極布局 哪家或成黑馬躍出拭目以待
雖然的人造肉市場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人造肉”三個字憑借其前沿的科技、新潮的品類、可觀的前景一直站在風口之上,使得食品行業各大品牌商不得不對這一賽道保持足夠的關注。
今年1 月13日百草味宣布,上市人造肉零食一代產品——新“肉”時代煙熏小片腸,也是國內低溫工藝即可食用的人造肉產品。而4月1日,百草味第1代“人造肉”中的第二款產品在旗艦店上線,這款產品以東北大豆分離蛋白搭配小麥粉等原料緊密重組,形成“牛肉條”——麻辣植系牛肉(大豆蛋白制品 ),5月11日,百草味上線預售第三款“人造肉”系列新品“萬物植得”-“龍騰粽”,此次上新的百草味人造肉粽共有兩種口味:五香肉+板栗、五香肉+筍尖,其定價與百草味同時間段推出的端午“龍騰粽”系列同等規格真肉粽價格持平。
雙塔集團與 Beyond Meat 簽署銷售合同,成為 Beyond Meat 豌豆蛋白的供貨商之一;2019 年 9 月雙塔與珍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了豌豆蛋白素肉月餅等產品。
星期零已經推出了兩款人造肉,實現與奈雪展開合作、在奈雪旗艦店夢工廠上線了三款人造肉漢堡產品;SiCell 定位是做以細胞與組織工程技術為核心的性培養肉研發型企業,目標是生產 “培養肉”;香港人造肉公司“Right Treat” 已經在香港推出成熟植物肉產品 Omnipork。
而不少企業也早就開始部署研發人造肉產品,如徽記食品5月8日,正式攜手川大,共同成立研究中心,加強對“人造肉”食品的研究;海欣食品表示,公司對人造肉相關領域的前沿技術予以關注和跟蹤,并將積極研究相關技術和產品的轉化應用;安井食品表示,近年來公司在植物性肉類替代品原料即大豆蛋白的科研和創新方面一直在做投入,也取得了相當進展……
如今又有雙匯集團拓展新業務板塊,意預布局人造肉領域。
目前在國內市場人造肉真正的頭部公司還沒有出現,哪家企業能夠一舉奪魁,稱為人造肉市場黑馬,我們拭目以待。來源:食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