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在中美第1階段經貿協議中承諾大幅度增加農產品進口。官方并披露,協議實施后,我國會從美國進口一部分小麥、玉米、大米。外界非常關注具體數字,此前并有猜測玉米進口配額會提高甚至放開。
1月4日,我國相關負責人向記者確認,玉米、小麥、大米三大主糧進口配額不會調整。
“這是配額。我們不會為了一個國家調整。”負責人表示。他是在參加清華“三農”論壇2020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披露上述信息的。
總體上,入世后,我國農產品開放程度已經非常高。農產品進口平均關稅15.2%,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國對大豆進口早已完全放開,對三大主糧進口仍實行配額管制。配額內實施1%低關稅,配額外關稅為65%。由于農產品進一步開放總體空間有限,此前,坊間猜測是否會進一步放松非口糧的進口管控,調整玉米配額。
依據2019年9月公布的信息,2020年糧食進口配額及分配同上年無變化。小麥配額963.6萬噸,其中90%為國營貿易配額;玉米配額720萬噸,其中60%為國營貿易配額;大米配額532萬噸,50%為國營貿易配額。分配給企業的國營進口配額,必須通過國營貿易企業代理進口。
往年主糧進口配額使用通常低于50%。2018年,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對美國小麥、玉米進口大幅減少。小麥總進口量286.4萬噸,同比減32.1%。增加配額內進口還有較大空間。
不過,配額與糧食總消費量相比,非常小。韓俊此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強調,自市場進口小麥、玉米和大米,主要還是適度調節國內余缺。會堅守谷物基本自給、口糧,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中美達成第1階段經貿協議后,美方傳出消息,每年會購買數額達400億至5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這約是2015年至2017年,從美國平均年進口農產品金額的兩倍。而受中美貿易戰影響,2018年自美農產品進口減少至162.3億美元,同比下降32.7%;2019年1-10月份,進一步降至104億美元,同比下降30.8%。不過,中方未證實上述目標進口額。
按照負責人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披露的信息,除了擴大從美國進口大豆,還將擴大進口豬肉、禽肉等,“當前穩定國內市場急需的產品”。
負責人還強調了協議的互惠性。他表示,美方近期先后公布了允許自產熟制禽肉、鯰魚產品輸美的終規則,成為繼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等國之后有資格向美國出口自產原料熟制禽肉的國家,也是目前全世界有資格向美國出口鯰魚的三個國家之一。此外,美方還同意公布的香梨、柑橘、鮮棗輸美監管通報程序,允許這些產品向美國出口,并在協議中就盡快解除輸美水產品自動扣留等作出了積極承諾。這其中有些問題已經談了十多年了,這次終于有了實質性突破。來源:飼料行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