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據國家統計,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19%。其中,3月份同比下降15.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8.1%,降幅較1-2月收窄4.7個百分點。疫情中餐飲行業受沖擊明顯,一季度,餐飲收入6026億元,下降44.3%。
雖然部分消費被按下“暫停鍵”,但一些新型消費、線上消費、升級消費等在疫情期間被催生。一季度,網上零售額22169億元,同比下降0.8%,降幅比1—2月份收窄2.2個百分點。
疫情態勢趨緩后,擴大內需促消費被頻繁提及。3月4日,會議強調,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
隨后,國家等23部門出臺一攬子措施,確定十九個大項內容提振消費;江西、浙江、河北、江蘇南京、甘肅隴南等地發文鼓勵2.5天休假,10余城市發放消費券。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消費券對擴大當地的居民消費、擴張市場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
不過,人們期待的“報復性消費”尚未到來,居民活動一定程度上依然受限,消費市場恢復仍有掣肘。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2.5天假期恐怕效果有限,促消費關鍵在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即居民收入,而非消費時長。作為落實2.5天帶薪休假的主體之一,中小企業主的積極性也并不高。
對于發放消費券這種直接刺激手段,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支持,發放消費券容易增強老百姓獲得感,對于穩定社會、促進經濟循環有積極作用。同時,相比通過工程項目提振經濟,消費券的投入更小,后遺癥更少。但問題在于,目前消費券的量還是太小,“目前只有10余個城市發放消費券,所涉及的金額約在幾十個億,這個投入還是太小。”
據他測算,如果對低收入人群發放1萬億元規模的現金或消費券補貼,其中70%-80%可實際轉化為支出,可在短期內轉化成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增長0.7-0.8個百分點。
劉元春認為,國家等23部門出臺的一攬子促消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但大部分著眼于短期的傳統消費啟動,很多內容沒有觸及到消費水平過低這樣的基礎性問題,擴大消費需要新思路。長遠來看,可調整收入分配,提高私人消費占比、降低政府性消費比例,提高新型消費和中高端消費供給等。來源:食品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