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貴州省水城縣楊梅鄉的菌種場看到,有工人正駕駛鏟車往車間運送木屑、麥麩等原材料,這些材料經過幾道工序,很快被制成一個個大小一致、松緊適度的暗褐色菌棒,身著紅黑相間工服的高鳳香正和工友們將菌棒裝筐上架。
53歲的高鳳香是楊梅鄉姬官營村的脫貧戶,2019年1月開始在菌種場上班,每月3000多元的工資已成家里的重要收入來源。“在菌種場上班比之前種地更劃算。”高鳳香說,以前種地,一年“累死累活”也只能收1000多斤玉米,還不夠喂兩頭豬,現在工作輕松多了,而且收入穩定,加班還有加班費。
水城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雖于今年3月脫貧摘帽,但剩余貧困人口超過1萬人,脫貧攻堅任務仍然很艱巨。2018年初,該縣立足當地的冷涼氣候開始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短短兩年時間,食用菌已經成為縣里總產值達4.83億元、帶動4800余戶像高鳳香這樣的貧困戶脫貧增收的扶貧主產業。
水城縣農投集團副總經理孟瑩認為,該縣食用菌產業能在短時間內做大做強,除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優勢,還有兩個關鍵因素:全產業鏈發展和科技助力。
目前,食用菌產業已覆蓋全縣14個鄉鎮,擁有28個種植基地,種植大棚近3400個,集菌棒菌種生產、食用菌種植、冷鏈物流、泡沫塑料生產及有機肥生產等配套設施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此外,水城縣依托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貴州省農科院組建了專家工作站和實訓基地,為食用菌產業提供技術支撐。今年4月,為培育更優良的菌種、培養更多技術人才,水城縣和相關科研單位聯合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
研究所離楊梅鄉的菌種場不遠,記者走訪時看到,技術人員正在實驗室制作培育菌棒的PDA培養基。實驗室外的幾個白色試驗大棚格外引人注意:在栽培工藝試驗區,菌棒有“站”著的,有“躺”著的,還有裹在塑料袋里的;光質試驗區則分了綠光區、藍光區、黃光區、白光區;土壤試驗區又分了林下腐殖土、田園土等。
“菌子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很苛刻,不同品種對菌棒擺放方式、光質、土壤的要求都不一樣。”研究所技術人員楊歡告訴記者,所里有專人會定時到各試驗片區對菌棒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來源:食品行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