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火鍋料制品銷售額將超過650億元。疫情讓火鍋料產品成為消費者新寵,也促進了火鍋料生產企業市值大漲。截止3月5日15:00,海欣食品股票上漲4.03%,總市值23.61億;惠發食品股票上漲4.52%,總市值25.64億;三全食品當日升幅2.55%,總市值153.46億;安井食品股票上漲7.38%,總市值203.71億!
逆勢銷量大漲,火鍋料龍頭表現搶眼
來自ECdataway(數據威)的數據顯示,海鮮丸類和即食火鍋屬于火鍋相關品類,受疫情影響,居民在家自制火鍋或者吃火鍋的想法增多,導致火鍋品類的相關銷量暴增。以天貓平臺為例,火鍋料產品今年春節前的總銷量,比2019年同期大增16倍以上,海鮮丸類總銷量同比增1665%,具體而言,海鮮丸類今年銷量和銷售額達到了1.37萬件和67萬元,而2019年僅為776件和3萬元。
火鍋成為全民美食不僅體現在數量龐大的火鍋終端店,更反映在其在家庭餐飲中所占的比重。在疫情防控期間,家庭火鍋消費市場持續釋放潛力,一方面,簡單、快捷的烹飪方式,讓火鍋成為很多年輕人的飲食選擇;另一方面,家庭飲食的口味單一,讓口味多元、食材種類豐富的火鍋成為很多家庭調劑平淡生活飲食的重要選擇。在此背景下,安井、海欣、升隆等火鍋料龍頭業績逆勢增長,表現搶眼。
市場規模約1467億元,速凍食品進入高速發展期
速凍食品在我國只有30多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國內開始出現冷凍冷藏方式的速凍食品。剛開始主要是沿海城市的一些大型罐頭廠試制和生產速凍食品,用于外銷出口,在技術上大多采用冷藏間代替凍結間,且大部分工序采用人工操作。由于冷藏間的制冷能力有限,凍結時間大多在幾小時以上,許多產品成為“慢凍食品”,生產發展十分緩慢。
隨著冷鏈快速發展,速凍食品的保存和運輸都有很大的突破,90年代開始我國速凍食品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003年整個行業的銷售額為41億元。2005年開始市場進入整合發展期,2006年銷售額152億元。2013年銷售總額828億元,2017年上升至1235億元,2006-2017年年復合增長率20.98%(其中2013-2017年復合增速為10.51%),增長率高于世界水平,2019年我國速凍食品市場規模約為1467億元。
從細分市場來看,我國速凍食品行業可分為速凍面米、速凍火鍋料、速凍菜肴三大品類。其中,速凍面米行業規模大,已經處于成熟階段,占據了速凍食品行業的半壁江山,市場格局基本穩定;速凍火鍋料行業增速快,處于快速成長階段;而速凍菜肴剛剛起步,市場規模尚低,但發展潛力較大,有望成為速凍食品下一個藍海市場。
從增量到存量,火鍋料市場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高
目前,速凍火鍋料行業從增量時代步入存量時代,企業間展開的價格戰使得產品價格經歷了數年的下降趨勢。而自2017年以來的包裝、運輸、環保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漲進一步壓縮了行業的盈利空間,中小型企業由于受到產業鏈上下游的擠壓或者將加速退出行業,行業龍頭具有進一步擴大優勢的潛力。伴隨產能的陸續釋放、對產業鏈上游掌控力的增強和品類擴張,龍頭企業有望步入量價齊升的增長周期。
我國地幅遼闊,不同的飲食文化導致了魚糜制品消費者結構顯著的地域差異。華東南地區的消費者具有較強的品牌意識,而華中、西部地區的消費市場則是價格優先。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消費者對于速凍食品的需求呈現增長態勢,速凍食品的消費逐漸從節日型消費轉為日常型消費。此外,大中城市超市連鎖企業實現了蓬勃發展,零售終端配套各式冷藏柜,冷藏產業鏈得到逐步完善,從而保障了產品的供給。
從企業數量來看,2011-2018年我國速凍食品行業的企業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是具體來看,企業數量的增長趨勢并不明顯,總數始終保持在250-470家以內,且2018年企業數量略有下降。而企業的平均規模總體保持增長狀態,2018年規模略有下降,所以僅從企業數量和平均規模來看,企業間的競爭較平淡。從企業數量與規模雙雙下降來看,行業整合、集中的趨勢越發明顯,數量較少的大企業占據了行業銷售收入比重的1/3以上,而且隨著行業兼并重組的加速,未來行業市場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高。
搶疫后商機,火鍋料企業紛紛加速布局
速凍調理品行業素有“南福建、北山東”的說法,北方以生產禽肉調理品為主,南方以生產火鍋料為主,代表企業有海欣、安井、升隆等。由于地域差異造成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差異,一直以來火鍋料主產區和主消費區都集中于沿海地區。
伴隨火鍋料行業競爭加劇、洗牌加速,以中小規模為主的北方火鍋料企業,品牌意識薄弱,面臨眾多挑戰,發展緩慢。而南方企業,比如安井、海欣、升隆、富邦等企業不斷加強品牌建設,在市場均有不錯的表現,加速了化布局。來源:新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