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在貴陽市谷豐糧油批發市場購買大米的市民鄭萍輾轉于各個門店前,躊躇不決。“大米品類太多,挑花了眼。”她笑道。
記者看到,該批發市場里各個門店均已復工營業,除展示在店外的產品,店內存放的糧油也堆成“山”。“公司在疫情期間全力做好糧油儲備工作,以保障市場糧油供應充足,價格穩定。”貴陽谷豐糧油食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淮黔說。
民以食為天,能源被喻為工業的糧食。保糧食能源,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至關緊要。疫情發生以來,貴州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做好糧食市場保供穩價工作,提升糧食儲備能力,捂實群眾“糧袋子”,全省糧油市場穩定有序;全力穩定煤電油氣供應,加強能源要素生產、調運、存儲等環節統籌銜接,筑牢經濟社會發展“線”。
民以食為天。為應對疫情沖擊,端穩群眾“飯碗”,貴州新增儲備稻谷2萬噸、儲備食用油10.5萬噸、儲備大豆0.35萬噸以及加工儲備稻谷18.32萬噸,使我省地方糧油儲備庫存處于歷史上好的時期,儲備保障能力增強。
市場保供穩價,糧食企業是主力軍。2月1日,貴州出臺《關于印發貴州省應對疫情防控期間重要農產品生產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推動各地糧油加工企業復工復產。
湄潭縣竹香米業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省級龍頭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于2月1日有序復工復產,到第二天便加工生產“百家香”“精制米”200余噸,保障了以公司駐地為原點200公里范圍內的市場供應。
據了解,全省165家糧油企業于2月28日前全部復工,其中20家重點糧油企業于2月18日前復工。同時,貴州加大調查核實力度,對154個糧油價格監測點和三大糧油批發市場糧油價格進行監測,給群眾吃下“定心丸”。
能源作為工業的糧食,是經濟發展的命脈。貴州堅持防疫發展“兩手抓、兩手硬”,推動國有企業、智能機械化礦井、大中型礦井、本省職工煤礦先行復工復產,保障全省能源平穩運行。
穩定經濟基本盤,夯實糧食兜底保障同樣重要。我省將進一步完善糧食儲備體系,確保糧食應急供應。同時,結合我省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合理增加玉米儲備,建立適當的薏仁米、釀酒高粱、優質稻、山茶油等特色糧油品種儲備,捂實群眾的“糧袋子”。
近年來,貴州大力實施糧油倉儲物流設施“強基工程”和“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糧安工程建設。依托大數據優勢,推進糧食信息化建設,目前省級“1930”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已開始試運行,83個“智慧糧庫”基本建成,為實現糧食儲備遠程動態監管、糧情在線監控、信息互通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來源:食品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