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海底撈發布2024年上半年年報,數據顯示,海底撈營收214.91億元,同比增長13.8%;核心經營利潤27.99億元,同比增長13.0%,收入與核心經營利潤創歷史新高。翻臺率達4.2次/天,具備門店擴張基礎。
疫情帶來的內外部影響徹底消退,“海底撈的客人們回來了”,網友紛紛這樣評價。與此同時,消費行業正面臨著多種困境。據天眼查數據,2024年上半年,約105萬家餐飲企業倒閉,接近2023年全年倒閉餐飲企業的總量。北京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規模以上(即年營收1000萬元以上)餐飲業利潤總額1.8億元,同比下降88.8%,利潤率低至0.37%。
客流的降低使得整個餐飲行業逐漸陷入“循環價格戰”。自從咖啡賽道開啟9.9元時代,9.9這個數字就成了咖啡奶茶,乃至快餐、火鍋等品類降價的標準。面對消費理性和消費疲軟,迫于局勢,餐飲品牌紛紛卷入“價格戰”,這些舉動實則是品牌在競爭內卷中,尋求一席之地和搶占經營優勢。
翻臺率回升至4.2,海底撈用什么喚回了顧客
從2023年初疫情影響逐漸消退開始,餐飲行業就面臨抉擇:該如何與消費者再次建立連接?這當中,對于消費新需求的洞察和理解是至關重要的。消費者所追求的,不只是單純的低價或免費。據《2023消費趨勢觀察》顯示,"質價比"正成為相當一部分消費者認同并奉行的新消費觀念,他們不沖動消費,既拒絕無理由的溢價,也不喜歡無品質的低價消費,他們希望用更少的錢獲得更好的產品或服務,追求實實在在的消費體驗。
或者說,真正的“質價比”在于人們心理預期和判定,在消費者可接受且合適的價格范圍中,又能把產品、服務、場景、情緒價值等多方面做到合格,才能程度滿足需求。而產品、服務、場景、情緒價值等多方面綜合起來即為“體驗”。餐飲行業是碎片化體驗的綜合,翻臺率回升到高位便是消費者對海底撈“體驗升級”的認可。
在慘烈的餐飲價格戰中,餐飲龍頭企業海底撈仍在孜孜不倦地卷“體驗升級”。自2023年來,海底撈屢屢因為服務創新登陸熱搜,除了現象級的“科目三”外,“大巴車接歌迷”“洗頭服務”“漆扇DIY”“毛線小屋”“等位區摜蛋”等一大批既新穎又貼心的個性化服務也收獲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在產品方面,海底撈采取了同樣的個性化、區域化創新理念,不斷從顧客的需求中取得靈感,并用扎實的產品研發和供應鏈能力讓產品快速落地。今年夏至日,海底撈推出整套夏季菜單,主推新品“海底撈雷山酸湯鍋”添加了來自貴州雷山縣的“魚醬酸”,同期推出的“三重柚香冰飲”與熱辣的火鍋形成絕配。海底撈產品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自夏季新菜單上市以來,“海底撈雷山酸湯鍋”已經迅速成為點單率的鍋底之一。
在食品安全方面,海底撈也體現出了作為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7月31日,中國烹飪協會與海底撈和其他牛蛙養殖、加工上下游企業,聯合發布了《牛蛙養殖及加工技術規范》團體標準,標志著牛蛙產業邁向規范化、標準化發展新階段。
可以說,是的“體驗升級”,讓顧客青睞海底撈。
“好服務”定義和邊界,需要品牌和顧客共同探索
與此同時,海底撈的服務調整也伴隨著爭議。陸續有顧客和網友稱,發現海底撈在免費基本款美甲之外,增加了收費美甲服務;小料臺增加冰粉辣條等新品的同時,人氣較高的牛肉粒被調整到ipad下單。這些調整經過輿論發酵,一度被當作“海底撈變摳搜”“海底撈服務降級”的證據。
看似相反的結論,揭示出了海底撈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對于“顧客滿意”的理解,以及對“海底撈體驗”的重構。從剛剛出爐的海底撈2024年上半年財報來看,市場是認可海底撈的“服務體驗升級”的。集團營收和核心經營業務利潤雙雙創新高,是超過2億人次顧客“用腳投票”的結果。在服務領域出現的爭議,在網友看來,很有可能的原因是:參與“海底撈服務降級”討論的,未必是真正的海底撈核心消費群體。
對于真正的海底撈消費者來說,在海底撈的用餐體驗非但沒有降級,而是出現了顯著的“升級”:不但關注到了不同層次顧客的多元化需求,也覆蓋到了更多的顧客群體,同時還跟隨顧客腳步,不斷走進新的場景里,讓大家“隨時隨地海底撈”。
美甲的升級恰恰是海底撈服務多元化分層的典型案例。海底撈的美甲服務自推出以來受到廣泛好評,隨著00后成為消費市場新主力,顧客們對于美甲的要求早已發生變化。為了給顧客更新潮的美甲體驗,海底撈在免費的基本款美甲基礎上,增設付費美甲,部分門店根據所在區域和商圈情況,針對不同的客群需求,新增多種花式美甲選擇,并對美甲師進行更專業的培訓,在款式、顏色、造型、工藝設計等方面不斷升級。從網絡上流傳的海底撈美甲收費表來看,做美甲的價格也相當公道。
努力覆蓋更多人群,是海底撈服務升級的另一個特征。美甲也好、手部護理也好,不難想象其服務的主要受眾是女性顧客。無論美甲如何升級,是否免費,都無法吸引到男性顧客。而前不久登上熱搜的等位區摜蛋、麻將,則體現了海底撈對于更多顧客群體需求的思考。針對親子用餐、老年顧客用餐,海底撈也分別以親子專屬用餐區、敬老服務升級等舉措,也在不斷增加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創新。
在露營經濟、夜經濟、演唱會經濟不斷帶來新的消費熱潮的同時,海底撈的服務創新則迅速跟上,覆蓋了更多場景。演唱會后派車接包席歌迷已經成為“基本操作”,不少海底撈員工都成了資深“氛圍組”,可以根據歌迷的需要安排各種互動和氛圍裝飾。前不久,更有網友驚呼,海底撈把露營火鍋開到了甘南的大草原上。這種針對多元化場景的服務創新,讓大家隨時隨地海底撈,也讓海底撈的服務不斷“出圈”,贏得了更多客群的認可。
餐飲價格戰中的“人間清醒”:“免費、低價”不等于“好服務”
在大部分顧客體驗得到提升的同時,確實有一些顧客感受到了“落差”。例如無法再無限制地取用甚至打包牛肉粒帶走,或利用網上買來的“黑產賬號”享受折扣。可以看出來,海底撈在努力平衡不同顧客能夠享受到的權益,盡可能公平地為全體顧客提供服務,同時,利用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層出不窮的創新場景,吸引住了真正的目標顧客群體。
服務創新推陳出新,受到顧客好評和信任,門店翻臺率穩步提升,卻仍然會收到“服務降級”的評價。當前餐飲行業里,本來就在進行慘烈的價格戰,海底撈的遭遇可能使一些商家感到迷惑,是不是必須提供“免費”“便宜”的產品或者服務,才能受到消費者認可?
可以說,評價海底撈“服務降級”的消費者,僅僅著眼于用餐體驗當中的“支線環節”,例如美甲、零食等增值服務環節中,對于免費服務政策的調整,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結果。將“免費”等同于“好”,更像是一個偷換概念的結果。在“一分價錢一分貨”“天下沒有免費午飯”等普世價值觀面前,這些結論其實經不起推敲。不一味用“免費”討好顧客,則體現出了海底撈在“服務體驗升級”上的清醒。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服務型企業不應該被慘烈的價格戰帶節奏,更不應該被這種現象蒙蔽,從而放棄了對企業產品、服務升級迭代的努力。因害怕爭議,而用“降價”甚至“免費”討好消費者,只會破壞企業的商業模式。當企業的競爭壁壘在營收的壓力中被消解,則有可能造成真正的“服務降級”,從而徹底失去對目標顧客群的吸引力。
比起降價,研究差異化、創新,或者通過聚焦來提高效率,帶給餐飲企業的長期價值更為重要。在對于大部分行業來說,引發“內卷”的,往往是過剩同質化供給,而創新的供給依然稀缺。
來源:中國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