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開發森林食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食用菌作為來自鄉野田間的“土特產”,近年來在全國均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小菌菇撐起大產業”成為各方共識,而林下發展食用菌產業更是為開發森林食品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為了更好推動林下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4月9日—11日,“中國食用菌協會(河南·民權)林下食用菌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第十二屆羊肚菌產業工作專題會”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舉辦。全國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齊扎拉在會議上指出,新時代新征程,吃飯問題是要牢牢守住的底線問題,社會經濟也要進一步發展,落實大食物觀,積極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意義重大,要學習好運用好“千萬工程”的好經驗好做法,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不斷充實、改進、更新工作方法,加快食用菌產業提檔升級。
大會以“發展林下食用菌經濟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為主題,由中國食用菌協會主辦,中國食用菌協會羊肚菌產業分會、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食用菌協會、四川省食用菌協會、商丘市農林科學院協辦。各省市相關部門領導、全國食用菌產業知名專家、行業企業代表、全國食用菌主產區代表等300多人參加會議,共同解鎖食用菌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大算法、大棋局、大生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科教社團部二級巡視員、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兼劉偉主持大會。
新質生產力引領食用菌產業提檔升級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依靠傳統、常規的生產力水平提升是遠遠不夠的。農業新質生產力與各領域新質生產力融合互動、耦合共生,不可能孤軍獨進。新發展階段,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將極大改變農業的面貌。”齊扎拉表示,新質生產力將引領食用菌產業發展速度大幅提高。
在齊扎拉看來,以突破性技術為核心的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隨著智能作物監控、無人機耕作、智能牲畜監測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將使食用菌產業生產走向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極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同時新質生產力能以科技創新之力拓展產業邊界,推動不同產業之間的交叉融合,引領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張雄對此表示認同,他表示,“在食用菌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的科技創新顛覆性成果,這就是新式生產力,而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運用到食用菌產業中,推動產業升級,也是新質生產力發揮作用的體現。”
“近年來,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也成為繼糧食、油料、水果、蔬菜之后的第五大種業。在促進地方經濟、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張雄表示,下一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將繼續整合資源、積聚力量,大力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廣、技術指導、培訓服務方面給予支持,以科技支撐培育新質生產力和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中心,助力鄉村振興。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黃保表示,近幾年,民權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在政策、項目、資金、人才建設等方面都給予了重要支持,尤其是在珍稀食用菌生產方面,扶持了一批有特色、有水平、有能力的企業。這是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河南省食用菌生產異軍突起,生產技術水平快速提高,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已經連續20年維持鮮菇產量全國第一位,2022年全省食用菌鮮菇產量突破了600萬噸,產值超430億元。而好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保駕護航。今年2月,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消息,將繼續集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合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劉偉表示,打造新質生產力,需要解決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問題,中國食用菌協會將聯合食用菌主產區、農科院,集合政府力量、協會力量、專家力量,共同把食用菌產業搞得更好、產業鏈拉得更長、組織體系建得更強大。
“民權縣林下資源豐富,現有林地面積12萬畝,葡萄種植面積2萬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的發展,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提振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民權王靜嫻表示,目前,民權縣食用菌種植面積1萬多畝,探索出了葡萄赤松茸間作、林下羊肚菌、赤松茸種植等新模式,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平菇、香菇、林下羊肚菌等生產基地,產業規模大、發展態勢良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其中,民權縣人和鎮雙飛種養專業合作社試行的“葡萄—羊肚菌”間作模式,畝收益突破2萬元,被業界稱為“葡萄食用菌黃金組合”模式,有全國推廣價值。民權縣繼續積極推動食用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斷促進農業大縣向特色大縣轉變,全力打造食用菌產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增值收益機制,推動農村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大棚、林下食用菌相互交映的全新產業格局。
會上,中國食用菌協會與民權縣政府簽訂助推民權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將圍繞民權林下食用菌產業交易平臺打造、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并計劃共建“林下羊肚菌種植交流實踐基地”。
食用菌撐起林下大產業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呈現“主食越來越不主、副食越來越不副”的趨勢,而食用菌開辟了新的食物領域、營養領域、健康領域。近年來,憑借優越的氣候條件、豐富的生產原料和菌種資源,我國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小小食用菌撐起了林下大產業。
數據顯示,我國食用菌總產量已超400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70%以上。2022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4222.54萬噸(鮮品),增長2.14%;2022年總產值3887.22億元,增長11.84%。
齊扎拉表示,森林就是天然的大糧庫,挖掘森林“糧庫”潛力,提高森林食物供給能力,是“國之大者”,是行業工作著力點,是林農致富增收點,更是發揮森林“錢庫”功能的必要條件。食用菌產業作為我國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特色高效農業的典范,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大。
“人類食品從植物性、動物性食品的二維結構向植物性、動物性和菌物性三維立體結構發展是社會進步、人民追求健康的必然趨勢。”
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所長、云南省食用菌協會會長孫達鋒表示,食用菌是生態循環農業,是將農林下腳料“變成”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健康食品”。
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北京市食用菌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北京食用菌協會會長劉宇指出,農林復合生態系統(agroforestryecosystems)是將農業和林業結合在一起的一種土地綜合管理模式,廣泛分布于全球農林區域,對于滿足多樣化產品供給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在林下食用菌優良品種選育、林下食用菌基地打造、林下食用菌高效栽培研發集成、設施食用菌高效安全技術研發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就林下食用菌產業未來發展,孫達鋒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以市場導向為指導,以珍稀特色品種為發力點,發展差異化種植,增強市場競爭力。如冠縣靈芝、岫巖縣滑菇、陸良縣平菇、通江縣銀耳等。
二是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保障種源質量。如選擇適宜地區栽培的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選擇種性明確,推廣應用效果好,優先選擇審定(鑒定)的品種。
三是因地制宜強配套,良種良法促高效。構建良種良繁良法“育繁推一體化”技術,工廠化栽培模式要注重品種創制、技術創新、傳統農法栽培模式要注重規范化、提質增效,林下栽培模式則注重輕簡化、規模化。
四是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一朵菌菇串起一條產業鏈,一道“鮮味”振興一條產業路,構建“品種全值化、產業高值化”全產業鏈條,將食用菌從原料變成商品,尤其是市面缺少的精深加工產品,如食用菌方便休閑品、食用菌調味品、食用菌飲料、食用菌功能產品等。
五是產業融合新業態,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產業融合新業態;打好“農文旅”品牌,構建美麗鄉村新格局。如探索發展“食用菌生態農業示范園+鄉村特色民宿+休閑觀光農業+森林康養+鄉村文創+科普研學”等融合發展模式。
“小學生”羊肚菌種植“異軍突起”
羊肚菌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而得名,是世界四大名菌之一,素有“菌中之王”之稱,具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是世界性公認的、獨具魅力的高端食材,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而其實現大規模種植至今僅有10余年的時間。
據悉,國內外開展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研究已有130多年的歷史。2012年,四川農業學科院研究人員通過采用“分段培養,外源轉化”的模式實現羊肚菌人工大田栽培的突破。此后,羊肚菌大田栽培技術不斷成熟并廣泛推廣。目前,羊肚菌種植增長迅速,種植區域從四川、云南拓展至全國20多個省,種植面積從2013年不足1000畝增至2023年約40萬畝。
羊肚菌作為食用菌產業中冉冉升起的新星,推動其高質量發展對行業整體具有示范作用。與會專家認為,因“年齡”較小,體質“嬌弱”,產業發展面臨諸多難題,如對羊肚菌自身生長特性的認識水平較低、抗風險能力不足、工藝技術的完善與穩定性有待提高、從業人員存在盲動性、產品加工技術短缺、缺乏品牌效應等,但在市場的“火熱”帶動下,產業發展大有可為。
“羊肚菌產業綠色生態、經濟效益高,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朝陽產業。栽培羊肚菌操作簡便,也因此迅速成為許多邊遠山區、高原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項目,受到政府管理部門、企業、合作社、種植戶的廣泛關注。”中國食用菌協會羊肚菌產業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副所長、四川省食用菌協會會長甘炳成建議,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支撐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科學規劃建設園區、加快產業標準制定、制定產業扶持政策、推進品牌建設宣傳、拓展市場培育文化等舉措著手,打破發展桎梏。
河南省是羊肚菌生產大省,2023年種植規模達到4.5萬畝,預計2024年突破7萬畝,畝產量已經突破2000斤。康源春指出,根據河南省多年羊肚菌產業發展的經驗來看,產業中應注意選育適合當地資源特點的優良品種、做好優質菌種的繁育、盡快理清羊肚菌生長發育機理、盡快形成與完善高產工藝技術體系、形成多種適合不同地域的生產方式和配套工藝技術體系。
“目前國內通過省級審定、認定的羊肚菌品種共23個,其中四川省有15個。”中國食用菌協會羊肚菌產業分會副會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長唐杰介紹了菌—稻輪作模式、菌—菜輪作模式、菌—稻—菜輪作模式、林下栽培模式、反(錯)季節栽培模式、北方暖棚栽培模式等6種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并表示,優良品種和技術保障是羊肚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微生物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譚昊看來,羊肚菌“南菇北移”的趨勢將持續,但這并不是簡單的遷移,而是通過總結經驗、因地制宜,探索出適合北方的栽培管理措施。
譚昊特別提出,目前,羊肚菌產量水平極不穩定,從絕收至畝產超過2000斤均有出現,加權變異系數(加權標準差/加權平均值)高達0.89.“羊肚菌栽培產業最重要目標是在穩產的基礎上實現高產。而這需要解決羊肚菌栽培穩產高產的關鍵科技問題。”譚昊表示,經過實驗,發現羊肚菌完成生活史不依賴土壤有機質,極端情況下,如果將石英砂基質中的有機質含量降到0.仍足以供羊肚菌出菇,這也意味著沙漠等低有機質土壤有可能適合羊肚菌栽培,解決羊肚菌的絕產難題。
我國野生羊肚菌資源豐富,是野生羊肚菌主要產區之一,分布范圍廣泛,已發現30個不同的系統發育種:開發品種不斷豐富,建立了全球最豐富的羊肚菌種質資源庫;栽培配套技術不斷成熟,菌種擴繁技術、栽培技術等是決定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重要因素,我國相關研究均走在世界前列……與會專家表示,我國發展羊肚菌優勢十足,前景廣闊。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記者高嬌娣
初審:李松
責任編輯:張嘉真
審核:歐陽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