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娟面館從1986年望江路店創館至今,已經有近40個年頭了,是杭州人再熟悉不過的面館之一。
10月13日中午,杭州的天已經稍有涼意,萬塘路店里上座率還不錯。離后廚較近的一塊區域擺著一張桌子,一位工作人員忙著打包外賣餐盒,遞給一位位小哥。
黃顯明是合伙人兼店長,最近幾個月,隨著淘寶外賣訂單明顯增加,他多了份“兼職”,高峰期扎進后廚,變成了大廚之一。
外賣訂單猛增,店長笑稱“備菜很快就用完了”
站在灶前的黃顯明,動作熟練,絲毫沒有因為近二十來年負責管理生疏了廚藝,“我們的外賣也是一客一炒,和堂食是一樣的。”黃顯明說,如果有不同,那就是外賣對出餐有時間限制。
這也是在用餐、外賣高峰期,黃顯明需要親自下廚的原因,需要保證品質的同時兼顧效率。
將近下午兩點,依舊坐著三三兩兩堂食的客人,以及進店取餐不再時那么匆忙的外賣小哥。忙碌了一個中午的黃顯明從后廚出來,手機界面上顯示當天外賣訂單198個,“現在一天穩定能有350單了。”
黃顯明告訴記者,慧娟面館在杭州有5家店,都是家里人開的,“這家是第一家分店2010年開在文一路那邊,離這里不遠,2011年因為拆遷搬到了這里。”今年48歲的他十幾歲就從安徽六安來到杭州做學徒,沒兩年就出師掌勺,這家店開業后一直在負責。
二十多年來,附近的不少居民成了店里的常客,“很多人都把我們店當成食堂的,有些抱在手里的‘毛毛頭’,現在都上大學了。”
黃顯明說,堂食生意的時候,店里五十張桌子、260個餐位全部坐滿還能翻一番,“現在相比堂食,外賣訂單增加更加明顯。”
尤其是今年7月份的一天淘寶的突然“爆單”,店里忙得熱火朝天,“那天多了大概有150個訂單。”黃顯明說每一個菜都需要現炒,150個訂單對于加工制作的壓力不小,“還好店員們都是跟了我十幾年的老員工,大家配合很默契。”
另外一個讓他們有充足備餐時間的原因有點意外,“應該是那天剛上線整個平臺爆單,小哥們都來不及配送。”黃顯明記得差不多完成200單后,小哥們催得不那么急,給他們留出了充足的出餐時間。
這也是他第一次見識到流量支持帶來的利好。
“其實淘寶已經提前一天和我們說過會有活動,只是沒想到一下子多了這么多。”黃顯明說那天他們全員忙碌了整整一天,午市無縫鏈接了晚市,下午還需要趕著去買菜,“我們的菜都是當天新鮮準備的,那天中午就把晚上要用的菜用掉了不少。”
軟硬件“動線”重新優化,接住流量紅利
黃顯明相信,機會是給有準備、給堅持初心的人的。
“我們店的線上復購率在60%以上,有些客戶點過兩三百次單。”不管是說起堂食的鄰居,還是這些線上重復下單的客戶,黃顯明都會笑得很開心。他說做餐飲很辛苦,每天半夜需要去勾莊采購肉類等食材,“一早又要去附近菜市場買魚、蝦、腰花這些新鮮的菜,買來之后就是洗切備菜。”
但這樣的一份堅持得到認可讓他覺得蠻有成就感,“腰花片兒川、蝦爆膳面、東坡肉都比較受歡迎的,都延續了老一輩廚師的傳統做法,有些會稍微改動來適應年輕人的口味。”
“不少外賣客戶就是原本的老客戶,下單前會特意打電話給我們,說‘我要吃你們堂食的什么菜’,幫我準備一下。”在黃顯明看來,消費者選擇點外賣,是一種消費趨勢,正如當初杭州人走進慧娟面館,不再于吃一碗面,店里順勢推出杭幫菜炒菜一樣,這家老牌面館已經接住了這波流量。
今年淘寶上線以來,黃顯明能感受到外賣訂單的持續穩定增加,“最近九、十兩個月,這個平臺的外賣生意依然突出的好。”
黃顯明說,這些是平臺通過給消費者發券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轉化率,“前陣子還有人站在門口點外賣自己拿走的。”
線上外賣訂單在持續增加中,黃顯明因此也在盡量去適應新的變化,店里專門安排了一位工作人員對接外賣小哥,保證及時準確將外賣交付。
黃顯明算過一筆賬,從營業額的總盤子來看,外賣訂單是有效的補充,尤其是日趨增長的曝光率、訂單數量、轉化率等都給他帶來了信心,他打算,接下來要對店鋪重新裝修。
“當初裝修的時候沒考慮過餐飲會轉向外賣,更沒想到外賣會發展得這么快,不僅空間要優化,廚房也要重新改動設計。”黃顯明指著如今小哥取餐的區域解釋,現在小哥進店取餐動線和堂食消費者進店路線重合,重新裝修后不管是后廚還是小哥取餐、堂食就餐區域等都會有更合理的規劃,“避免小哥走得匆忙撞到人,也讓愿意來店里的消費者有夠更好的用餐環境。”
杭州的天氣慢慢涼快起來,喜迎“秋收”的同時,這家老牌面館在主動做出調整,一方面要讓老杭州人的味蕾記憶即便不到店也能被留住,另一方面,更想抓住平臺的流量紅利,在不斷加速的外賣發展中,構筑起店鋪持續向好的第二增長曲線。
來源: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