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科技引領塑造未來”為主題,由中國糧油學會、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主辦,廣西森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鄭州遠洋油脂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協辦的“油脂工廠皂腳環保無污染利用技術應用研討會”在廣西北海召開,來自全國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油脂行業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150多人,共商皂腳的安全有效利用。
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名譽會長王瑞元在線上視頻報告中指出,我國每年消費的食用植物油總量在4000萬噸以上,其中約有3000萬—3500萬噸左右的油脂要經過不同程度的精煉,其中堿煉脫酸工藝是關鍵工序,由此產生了油脂加工行業的重要副產品——皂腳。而每噸油脂在堿煉脫酸過程中將會產生5%—6%的皂腳,由此推算,我國油脂加工行業每年將會產生200萬噸左右的皂腳。
王瑞元表示,可食用的糧油加工副產物也是寶貴資源,從踐行大食物觀理念出發,有效利用好糧油加工行業的副產品,大力推廣糧油加工副產品高科技轉化利用,開發更多的可食資源和節約糧油的替代品,符合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法中要求的“協調推進糧食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王瑞元指出,我國皂腳資源豐富,有效給予利用,具有客觀的市場價值。自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就開展了以米糠榨油為中心的綜合利用工作。1972年,此項工作在原國家計委的支持下,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中利用皂腳生產酸化油(粗脂肪酸)在油脂加工行業中較為普遍。這些產品廣泛用作日化、食品、醫藥等諸多輕工行業的基礎原料,不僅為社會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但王瑞元也指出,油脂行業在利用皂腳生產酸化油的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酸液污染環境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大眾的普遍關注,受到了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部門高度重視。王瑞元表示,如何推動皂腳利用的技術進步,一要進一步提高對生態環境安全重要性的認識;二要重視科技創新驅動,抓緊研發并推廣應用皂腳利用新技術、新方法;三要積極采用先進技術與裝備,改造傳統皂腳利用加工工藝。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綜合處主任侯貴光表示,油脂精練和皂腳加工行業應盡快制定污染控制和環境管理相關行業標準,全面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同時,加快皂腳資源化利用新技術研發,鼓勵綠色、低耗能、低污染、資源效益高的皂腳加工技術創新和應用;加快廢酸液處理技術研發和應用等。
由廣西森洲生物與鄭州遠洋油脂聯合開發的“植物油加工副產品——皂腳利用環保提純技術開發應用”項目,解決了長期困擾行業的難題。該成果通過特定的生產技術工藝條件和相關成套設備的研制,采用了有機酸(醋酸)替代傳統加工工藝,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皂腳生產酸化油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并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保障了產品質量穩定。會上,相關專家表示,項目自2022年3月試產、6月正式投產以來,已正常運行一年半時間,整體生產操作控制平穩,按皂腳水分平均值55%計算,成品酸油得率達到45%左右,經濟效益顯著。
(王京臣)
《中國食品報》(2024年04月03日04版)
(責編: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