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丁雅雯、安娜)機器人攤煎餅、無人機送外賣、KTV包廂吃火鍋……近幾年,餐飲業掀起“跨界風”,新業態不斷涌現。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餐飲業發展呈現出鮮明的跨界融合與技術創新特點,這些創新嘗試豐富了餐飲消費的場景與體驗,為餐飲業注入新活力。
科技“跨界”餐飲數智化轉型加速
在北京衛星制造廠科技園內,一臺機器人煎餅機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攤餅、煎蛋、撒料、刷醬……一頓行云流水操作,熱乎乎的煎餅制作完成。
圖為廚師在“智慧食堂”后廚操作炒菜機器人(新華社記者趙子碩攝) 在北京中駿世界城的海底撈火鍋門店,進門處便是透明的“廚房大后方”。透過玻璃,智慧機械臂正忙著拿取菜品,智能配鍋機則根據訂單要求,自動調節著麻、辣、鮮、香、油、水等比例,為顧客進行口味的“私人定制”。據門店負責人介紹,通過技術手段和智能設備對顧客點餐后的配菜、出菜、上菜等流程進行智能化改造后,最快可實現2分鐘內完成機械臂配菜、傳送帶傳菜、機器人送菜到餐桌的整個過程,大大減少了人工成本。
在外賣配送環節,低空飛行技術的“跨界”應用,豐富了用餐體驗。據美團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美團已初步完成自主飛行無人機、智能化調度系統及高效率運營體系的研發建設工作。截至2024年9月底,美團無人機已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城市開通43條航線,并累計完成訂單超36萬單。
國家信息中心在《中國餐飲業數字化發展報告(2024)》中指出,人工智能、大數據成為餐飲業數字化的關鍵動力。餐飲企業、平臺企業運用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實現無人送餐,無人機、機器人全面推廣,送餐實現全面智能化。
業態“混搭”餐飲新業態釋放新活力
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跨界”發展,新業態不斷涌現。
比如,湊湊火鍋推出了KTV多功能主題包房,顧客可以在吃火鍋的同時,體驗唱歌的快樂。海底撈的部分門店設有川劇變臉表演,不僅增加了用餐樂趣,也讓顧客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
此外,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通過布局直播、外賣、團購等,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我們每周三、五都會在抖音等平臺進行直播。直播不僅帶動了線上套餐的銷售,還起到了引流的效果。”北京一家餐廳的工作人員說。
此外,記者梳理發現,包括呷哺呷哺、海底撈、太二酸菜魚、老鄉雞在內的餐飲連鎖品牌均已設立專注外賣的衛星店。
“外賣和堂食的經營邏輯不同,衛星店模式對于消費場景擴容、用戶體驗提升、成本結構優化等都有很大價值。”老鄉雞董事長束小龍表示。據悉,老鄉雞計劃在2024年內開設50家品牌衛星店。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指出,近幾年,餐飲業掀起了“業態混搭”風,這不僅是經營模式的更新,也是實體行業在電商沖擊、成本壓力之下,根據多元消費需求進行的融合創新。“其中,‘線上+線下’是一組經典的‘業態混搭’,線上業務有力拓展了實體商業的服務半徑、客戶范圍、交易頻次。”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指出,近年來,餐飲業的發展態勢呈現出鮮明的跨界融合與技術創新特點。一方面,餐飲企業通過引入機械臂、機器人等先進技術,顯著提升出餐效率,同時優化顧客體驗;另一方面,跨界經營成為新潮流。這些創新嘗試豐富了餐飲消費的場景與體驗,也促進了餐飲與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這種跨界融合與技術創新的發展態勢,為餐飲業注入了新活力。